父母:不當拐杖當向導

父母:不當拐杖當向導

父母:不當拐杖當向導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后發(fā)現(xiàn)20%的人沒有取得什么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fā)現(xiàn)最顯著的差異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梢姾⒆拥莫毩⑵犯駥Τ砷L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必備的心理品質。幼教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yǎng)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yǎng)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yǎng)必須從小抓起。

  從2—3歲幼兒身心發(fā)展看獨立性的表現(xiàn)

  一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2—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fā)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成人抱著,甚至不愿讓人拉著手走路。他們已經(jīng)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對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對自己要干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

  二是,由于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xié)調,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會潑翻,用勺吃飯會灑在身上。這些現(xiàn)象通常被認為“不聽話”、“犟”。

  三是,渴望與同齡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兒的一種發(fā)展性需要,2-3歲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他們特別喜歡與鄰里的小孩子玩,甚至會說“沒人陪我玩,沒勁”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歲的幼兒對自已有點會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喜歡自己反復做,如反復擺弄某一類玩具,重復進行一種游戲等。

  家庭是培養(yǎng)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環(huán)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獨立性同樣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結果。

  首先,珍惜幼兒自我獨立性意向

  當孩子二三歲的時候,出現(xiàn)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出現(xiàn)“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幼兒就表現(xiàn)出得意、高興,出現(xiàn)“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tài)度,否則就出現(xiàn)否定的情感和態(tài)度。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給予熱情鼓勵和支持,使獨立性不斷發(fā)展。
  
父母要根據(jù)孩子獨立性的表現(xiàn),抓住2-3歲這個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地培養(yǎng)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改正就難了。

  其次,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在歐美國家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推崇“個人奮斗”、而不是依賴父母和其他人,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一出生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孩子剛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