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小學教師批評學生的方法和藝術(shù)法

關(guān)于小學教師批評學生的方法和藝術(shù)法

關(guān)于小學教師批評學生的方法和藝術(shù)法

批評是教師對學生品行的一種否定。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過程中,以堅持正面教育、表揚為主的同時,也要充分運用批評這一外部強化手段,注重批評的藝術(shù),將各種消極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中,轉(zhuǎn)化為積極因素,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凈化學生的心靈,塑造民族的未來。 
  一、談心法 
   通過促膝談心,在雙向交流中,進行和風細雨式的批評。這就是春風化雨的批評藝術(shù)。此法,回避了在大庭廣眾面前對學生的批評,不致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意識。 
  在談話中,教師表情應自然、態(tài)度要溫和、富有人情味,說理充分、語言確切、恰如其分,不夸大、不上綱、不諷刺、不挖苦,當然也不護短,教育要深刻。雖然不聲色俱厲,卻能觸及心靈,讓學生臉紅耳赤、淚流滿面。 
  二、榜樣法 
  列寧說:"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利用榜樣來批評學生,是一種教育藝術(shù)。它的功效得枯燥的說教、嚴厲的責罵所不能及的。 
  革命前輩、領(lǐng)袖人物、英雄勞模,尤其少年英雄、十佳學生、身邊先進、好人好事,都是豐富的榜樣資源。用英模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風、好行為,有針對地引導學習對照、結(jié)合批評、啟發(fā)自責。這樣,學生既知錯明理,又為英模精神所熏陶感染。 
  三、發(fā)現(xiàn)法 
  對一個屢教難改、多次反復的學生,教師把他視為"不可雕的朽木",一批評就訓斥,說得一無是處,這樣勢必事與愿違,促其破罐破摔,與老師"冷戰(zhàn)"到底。倘若我們能從該生身上發(fā)現(xiàn)些閃光點,以此為突破口,教育收效必定甚佳。因為學生看到了老師的愛心,看到了自己的希望,盼到了知心,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四、幽默法 
  批評學生時,教師用富有趣味、令人發(fā)笑而又意味深長的言語,來引發(fā)學生的深思,激發(fā)深深的內(nèi)疚和進取的驅(qū)動力。當有的學生在桌面上刻字時,老師對他說:"如果桌子會說話,它會怎樣呢?"有的學生不愛學習、態(tài)度不端,老師對他說:"一個人只懂得男女廁所,他的知識就夠用了嗎?"此時,學生不好意思地低著頭,紅著臉笑了。 
  這樣,在輕松的氣氛或笑聲中,從幽默含蓄的批評中,知錯明理、自我譴責。當然,幽默含蓄不等于諷刺挖苦,應讓學生在幽默的交談中體驗到教師的愛。 
  五、自查法 
  自查過程是學生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認識與評價的自我教育過程。 
  當學生做了錯事后,老師應克制情感,平心靜氣地找其談話,但不必單刀直入,而讓學生自己說出做了什么錯事?為什么錯?有什么危害與影響?應該怎么做?這樣通過啟迪,達到曉之以理、自查自糾的目的。 
  六、輿論法 
  對一些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壞苗頭、邪現(xiàn)象,可通過正確的集體言論與道德評價,就事剖析、融入批評,對不良再現(xiàn)象形成一種糾風的無形力量,收到"講正氣、樹良風、改壞習"的正面效應。 
  就形式而言,可通過班隊會、晨會、黑板報,有針對性地發(fā)揮輿論的功能。中低年級可開展"這件事對嗎?"、"誰對誰錯?"等說說議議活動。高年級可開展為什么他錯了?""小事不小"、"這件事的是與非"等小評論活動。這樣,就在不同層次上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與識別能力,批評了歪風與邪氣。 
  七、調(diào)查法 
  一個學生上課又遲到了,教師的逆耳之言,多想脫口而出?。〉塘巳?、繼續(xù)講課了。下課后,她想問個究竟。通過查問,才知道事出有因。這個學生的媽媽患病住院了。老師關(guān)心地詢問了病情并引導科學安排時間,盡量做到不遲到。若不調(diào)查,靠訓斥出氣,未免也太傷學生的心靈了。 
  八、緩沖法 
  熱問題冷處理,在批評教育中,可謂緩沖法。它最適用于激動型或暴躁型的學生。 
  師生雙方或一方在氣頭上的時候,切忌"高溫作業(yè)",最好要"忍",待冷卻之后,在融洽的氣氛中,心平氣和地交換意見,達到"軟著陸"的教育效果。 
  "頂牛"、"鬧翻"、"對峙"的現(xiàn)象,在批評教育中是時有發(fā)生的。這時,緩沖是良藥妙法。不然,對抗升級,甚至體罰,必將出現(xiàn)難以收拾的殘局。 
  九、保密法 
  對一些錯誤性質(zhì)嚴重,諸如偷摸行為,但屬于初犯,認錯態(tài)度又很好的學生,我們要從愛護學生的角度,照顧自尊心,不使其無地自容,喪失改過進取的勇氣,可將其"污點"作為隱私,予保密,不背黑鍋、不負包袱。但是,批評教育要嚴厲,不能不痛不癢,要角及靈魂、引以為鑒,終生難忘。 
  十、暗示法 
  洛扎諾夫在"暗示學"中指出:"人具有可暗示性""是大腦接受或喚起觀念的能力,它傾向于使這些觀念實現(xiàn),使之轉(zhuǎn)化為行動。"教師可在課堂及其他活動場所,通過眼色、神情、手勢,提醒學生的不良言行。在暗示中,讓學生心領(lǐng)神會,接受了批評,糾正了自己的過錯,這真是"無聲勝有聲"。 
  教師批評學生無不出自教育之目的,但要有重量級的"含心量"。當然,批評要得法,要有高超的藝術(shù)性和濃厚的感染力。這樣,才有說服力、接受力和糾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