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三)消退原理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三)消退原理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三)消退原理

消退原理
在一個確定的環(huán)境中,當孩子做出某一行為之后,外界環(huán)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類似情況下發(fā)生類似行為的可能性就會減小。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沒有比被人忽視或置之不理更叫人難受的了。試想,三個人一個小組活動,可偏偏其中兩個人親親熱熱地交流,不理第三個人,你猜測這個人的心情會怎樣?
小明雖然只有6歲,但是很有禮貌。一天早上見到李叔叔問“叔叔好”,由于當時李叔叔心情不好,不想搭理任何人,對小明的問候置之不理,結果第二天早上,小明見李叔叔問好的可能性就會減小。這就是“消退法”。這是一個錯誤應用消退法的例子,把一個好的行為消退了,也就是把本來應該強化的行為消退了。這一原理用更規(guī)范的語言描述就是:“在一個確定的環(huán)境中,當孩子做出某一行為之后,外界環(huán)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類似情況下發(fā)生類似行為的可能性就會減小。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不經(jīng)意的利用這一方法減少孩子出現(xiàn)良好行為的次數(shù)。我們只是希望通過這一方法,能有效的控制由于不恰當?shù)膹娀纬傻牟涣夹袨椤?ANlang=EN-US>
前文中提到的虎子以哭鬧的方式來實現(xiàn)買玩具的行為,應該采用消退法來對待,任你怎么哭鬧,使用這種方法就是不給你買。媽媽可以走開,不理虎子。當然,這時媽媽必須表面上做出堅決的毫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要用強硬的態(tài)度。這樣,當虎子發(fā)現(xiàn)用哭鬧、打滾換不來玩具時,他可能變得乖起來,或者采用另外的方法來索取玩具,或者干脆打消要這個玩具的念頭。這時媽媽的方法就有效了。
使用消退法主要是減少兒童的不良行為的發(fā)生。
莎莎在幼兒園就餐時,需要加飯,她不是說“老師,我的飯吃完了,請給我加飯”,而是舉著碗在那里“哼”、“哼”地叫(不良行為),這時老師就像沒有看到一樣,照顧其他小朋友吃飯而不理她(置之不理,即消退法)。老師這樣做是正確的,莎莎今后就可能不用這種方式要求加飯了。
使用消退法時必須注意:

1)消退的行為必須明確具體
要消退的行為必須是不良的行為,并且是由以往不注意強化建立起來的。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為是由于照顧不到而產(chǎn)生的則應該給與照顧,而不應該使用置之不理的消退法。例如,孩子因饑餓而哭泣,不應該置之不理,而應該告訴他:“別哭了,媽媽馬上給你牛奶喝。

2)與正強化聯(lián)合起來使用
消退和正強化聯(lián)合起來使用效果更好。因為當不良行為出現(xiàn)時,極有可能在你置之不理的情況下出現(xiàn)可取的行為或可取行為的苗頭。
例如,上例中莎莎“哼”、“哼”地喊叫時,老師不理(消退),但老師密切關注著她的行為,一旦看到她放下手喊“老師我要加飯時”,立即給她回應,給她盛飯(正強化許可的行為),并對她說:“以后再加飯時,要禮貌的向老師要,好嗎?”以此建立規(guī)則。前文提到的文文在媽媽洗衣服時用腳踢門的壞行為,也可以用消退和正強化相結合的方法。因為文文媽媽的錯誤在于用正強化鞏固了他踢門的壞行為,這樣孩子更可能在媽媽再次洗衣服時用此法“搗亂”。實際上,孩子倒不是故意“搗亂”,而是因為媽媽洗衣服冷落了他,他采用不恰當?shù)姆绞揭彩且饗寢尩淖⒁?。也許,他踢三下就不踢了,又看小人書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媽媽在文文踢門時置之不理,可他一旦放棄了踢門而去從事其它正常活動,如翻小人書,媽媽馬上走過來抱抱他、親親他,并說:“媽媽不喜歡你踢門叫媽媽,你現(xiàn)在看書媽媽才喜歡。”這樣處理既可能使孩子將來不再以踢門方式引起媽媽注意,有可能培養(yǎng)起大人做事時小孩子自己玩的好習慣。

3)在消退過程中,被消退的行為可能變得更壞
對此,父母要有清醒地認識。父母必須堅持,否則會前功盡棄。例如,虎子在商店用哭鬧要玩具的行為,媽媽不理睬,他可能更起勁地哭鬧,這時媽媽一定要堅持原則,干脆說:“不”,堅持不妥協(xié)。
7、消退原理的正用和誤用
消退原理主要用來減少或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因此,使用時首先要搞清楚哪些行為是不良行為。
消退原理主要用來減少或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因此使用時首先要搞清楚哪些行為是我們不需要的不良行為。應該說,這些行為大多數(shù)是過去經(jīng)過強化獲得的,或者是剛剛模仿來的。
10歲的小剛好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段時間從電視里學會了幾句臟話。到學校上學時,在課下有時就說這幾句臟話。同學告訴了老師,老師告訴同學們小剛再說這些臟話時,就當沒有聽見(消退),結果,沒有幾天,小剛覺得沒趣,就再也不在同學中說這些臟話了。林正文在其著作<lt;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中,提供了一個在家中使用消退原理成功地消退壞行為的例子。某夫婦對自己還沒有上學的小孩吃蛋糕的行為特別頭痛,因為每次吃蛋糕時,孩子都是把蛋糕外層的奶油先剝下來,搓成圓球再吃下去,而蛋糕的其他部分則不吃。夫婦倆人使用打罵、利誘等各種辦法想改變孩子的行為,但都不見效。后來專家建議,使用消退法矯正。一次吃蛋糕時,孩子吃法如舊,但媽媽什么也沒有說。孩子反而詫異地說:“媽媽,我在剝奶油哩!”媽媽克制著內心的激動說:“我知道”。孩子又問:“你不罵我?。?ANlang=EN-US>”媽媽說:“不罵你”。以后連續(xù)四次,孩子和往常一樣吃蛋糕,媽媽也是什么也沒說。到第五次,媽媽驚異地發(fā)現(xiàn),孩子竟然和兩個兄弟用一樣的方法吃蛋糕了。
這是兩個正用消退原理的例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大量誤用的例子。這些誤用大致分為:

1)無意之間消退了應該強化的好行為
某一個調皮學生,有一天花了很長時間把教室里橫七豎八的衛(wèi)生工具進行了整理,整齊地放在一邊。結果,老師點名表揚了另外一名學生。下課后,班長告訴了老師實情,老師卻懷疑地說:“你是不是看錯了,或者記錯了,不可能是他吧?”即使事情得到證實,老師還是沒有表揚那個調皮的學生。
在上小學后,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包括教育孩子在早晨上學前和父母說:爸爸媽媽再見”,放學回家時在門口喊:“爸爸媽媽我回來了”。但是,有些父母根本不注意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yǎng),在孩子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和“爸爸媽媽再見”時沒有任何反應。

2)無意中中斷消退程序,使消退半途而廢
洋洋因為想要玩具機關槍不能被滿足而大哭大鬧。爸爸媽媽堅持,不為所動。這時恰好爺爺奶奶來了,一看孫子哭得厲害,不僅批評兒子、媳婦,還一個勁地安慰孫子,并承諾馬上買。
爺爺奶奶的卷入和不正確的處理方法,使本來有可能執(zhí)行得很好的消退程序半途而廢,從而可能使孩子把哭鬧當作達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手段。

3)無意中使用了間歇消退
我們說過,在消退的過程中孩子的行為可能變得更壞。許多父母或教師可能放棄正在消退的程序,待孩子的行為緩和時,再使用消退原理,如此往復,就是間歇消退。這是萬萬要不得的,要么不采用消退程序,要么用就用到底。
一對夫婦想通過消退法消退女兒的打斷別人談話的不良行為。一天有人來訪,女兒又打擾大人談話,父母沒有理她,可是,女兒卻在一邊大吵大鬧。父母感覺沒有辦法,走過來和她講道理(這就強化了她的不良行為,中斷了消退)。下一次出現(xiàn)類似情景時,父母又試圖用消退法消退孩子的打斷大人說話的行為。這就是間歇消退,并不能達到消除不良行為的目的。

4)消退了不應該或不適于使用消退原理消退的行為
消退原理是用來減少行為的發(fā)生的,但是也要看行為的性質。例如,孩子的行為是自傷行為、自殺行為,是對他人有嚴重損害的行為等,這些行為發(fā)生時,一般是不能用消退原理置之不理的。下面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雷雷愛吃荔枝。一天,媽媽買回了一斤半荔枝,說等爸爸回來一起吃。但是雷雷說:“我就吃兩個”。媽媽雖然生氣,沒有說什么,結果雷雷吃完兩只后又吃了一只,媽媽很生氣,不再理他,結果,雷雷居然把所有的荔枝吃完了。在這里,媽媽的錯誤不僅在于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置之不理,而且對孩子溺愛,沒有家規(guī),這樣是沒有辦法培養(yǎng)出好公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