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教案《讓誰先吃好了》反思
大班數學教案《讓誰先吃好了》反思
1、大班數學教案《讓誰先吃好了》反思
活動目標:
1.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
2.在數石頭游戲中,比較動物的輕重。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讓誰先吃好呢。
2.排序卡、記錄卡、動物與石頭的比較圖、鉛筆橡皮若干。
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按動物個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長短、尾巴長短、體重的輕重進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2.活動難點:在數石頭游戲中,比出動物間的輕重關系,并嘗試運用“〈、〉、=”號記錄操作結果。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
1.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師(點擊課件):今天,我給大家?guī)砹艘恍﹦游锱笥?,你們看,它們都是誰?數一數,一共有幾位朋友?(猴子、長頸鹿、兔子、犀牛、鱷魚、毛毛蟲;6位朋友)(2)師:這些動物朋友都有一個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們的名字一塊兒說出來嗎?
(長耳朵小兔、大嘴巴鱷魚、高個子長頸鹿、長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蟲)(評析:把動物的最大特征和動物名完整講述,既發(fā)展了幼兒細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兒對這六種動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作了有效鋪墊。)
2. 了解桃子的特征。
(1)師(點擊課件):咦,這是什么呢?(桃子)(2)師:看看,這個桃子長得什么樣?(圓圓的;愛心形狀;紅紅的;黃黃的;大大的)(3)師:哇,這樣一個愛心形狀的、圓圓的,又紅又黃的大桃子,要是現在就放在我們鼻子底下,聞上去又會是什么味道?(香香的)(4)師:真想吃一口呀,你們想吃嗎?(想)長耳朵兔子、長尾巴猴子、高個子長頸鹿、大肚皮犀牛、大嘴巴鱷魚、小小的毛毛蟲和我們一樣,看到這個桃子,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都想先吃到這個大桃子。
(評析:對桃子形狀、顏色、大小特征的講述,以及對桃子氣味的猜測,既“勾”起了幼兒品嘗桃子的欲望,又“喚”起了他們對動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嘗心境的理解,適時、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動的一條暗藏線索“讓誰先吃好呢?”。)
二、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 按動物高矮、大小、長短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A.師(點擊課件):“按照個子的順序吃怎么樣?”長頸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說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誰的個子最高了。毛毛蟲說:“不能站在高的地方量,量的時候不能把尾巴算上”小兔說:“踮起腳來量也不行?!?/p>
B.師(點擊課件):瞧,他們每人都找了一棵大樹開始量了起來。動物們和大樹的什么比?(樹干)
C.師:它們一個個都緊貼著樹干,認真的量著。小朋友,你們看出來了嗎?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D.出示高矮排序圖。
E.講述故事:“看見了吧?看見了吧?我的個子最高,所以得我先吃!”長頸鹿把脖子伸得長長的,剛要去咬那個又大又紅的桃子。
(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A.師(點擊課件):“不行,這么大的桃子,當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鱷魚張著一張大嘴,站了出來。到底誰的嘴巴最大?
B.師(點擊課件):“我的嘴巴大!”(犀牛聲音)“誰說的!我的嘴巴才是最大的呢!”(鱷魚聲音)
C.師:你們說,誰的嘴巴最大?(鱷魚)
E.講述故事:“聽見沒,聽見沒有?我的嘴巴最大,當然是我先吃了!”鱷魚使足了全身的勁兒,張大嘴巴,馬上就要咬到這個又大又紅的桃子了……(3)按耳朵的長短排序。
A.師(點擊課件):“這么做不行!”蹦蹦跳跳的兔子豎著耳朵跑過來。
B.師:欸,兔子會說什么呢?(誰耳朵長誰吃)
C.師:那就是說得按什么順序來吃桃子?(長短順序)
D.師:按什么的長短順序,誰能完整的說一說?(按耳朵的長短順序吃)
E.師(點擊課件):對,應該按照耳朵長短的順序、誰的耳朵長誰先吃!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誰的耳朵最長吧?!翱矗€是我的耳朵最長吧!”小個子的兔子好不容易夠到長頸鹿的脖子,說道。
(4)按尾巴的長短排序。
師(點擊課件):“這樣也不對!”小猴子倒掛在樹上,大喊了一聲。“得按照尾巴長短的順序吃桃子,尾巴長的先吃!”猴子甩著自己的長尾巴說道:“當然最長的肯定是我,我先吃”
(評析:按高矮、大小、長短排序時,問題深入淺出的有效推進;比高矮,突出了“小動物和什么比?”,使幼兒掌握了高矮比較中參照對象的統一性;比大小,測重了讓幼兒目測比較,快速的比出了結果;比長短,設置了懸念,讓幼兒猜測兔子會提出什么要求??梢哉f,不同的提問角度,使幼兒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著活躍的思維。)2.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1)討論比重方法。
A.師(點擊課件):“不行”,這時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的跺著腳說。
B.師:剛才,長頸鹿要求比個子的高矮,鱷魚要求比嘴巴的大小,兔子和猴子分別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長短。(出示大小、長短排序圖)
C.師: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會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誰最重)
D.師(點擊課件):對,這么大的桃子,就應該按體重的順序來,誰最沉誰先吃!犀牛大聲說道。
E.師:那體重得得怎么稱啊?用什么好辦法呢?(蹺蹺板)F.師生討論:運用蹺蹺板稱重,一頭坐小動物,一頭放石頭。
師:你們平時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是怎么玩的?(一蹺一蹺的,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師:兩個人玩蹺蹺板時,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想一想,蹺得高的表示重還是輕呢?蹺得低呢?如果蹺蹺板是平的,又說明什么呢?(蹺得高表示輕;蹺得低表示重;蹺蹺板是平的,表示一樣重)師:那用蹺蹺板怎么稱出動物們的重量呢?(一邊坐小動物,一邊放上石頭)師:那怎么比出誰重、誰輕呢?(只要數一數石頭的數量就可以了)師:石頭多的就表示什么?石頭少的呢?!出自:快思老.師!(石頭表示重,石頭少表示輕)L.師:真是一個好主意。瞧,小動物們找來了許多一樣大、一樣重的石頭,爭先恐后的坐到蹺蹺板上,忙著稱自己的體重。比高矮、大小、長短時,它們個個整齊的排好隊,比得清清楚楚??蛇@一次它們每人一個蹺蹺板,誰都沒法互相數一數。為了公平起見,等會兒,我們來幫它們數數有每人稱出了幾塊石頭的重量。數的時候,既不要漏數,也不要重復數,數完了就馬上把石頭的數量記在方格里。先數完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換,檢查一下,數得對嗎?記得對嗎?好,開始。
(評析:幫助幼兒回憶玩蹺蹺板的經驗,為幼兒的思維搭建了情景化、游戲化的平臺。)
(2)幼兒數石頭,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數石頭結果,教師記錄。
A.師:數好了嗎?看著記錄卡告訴我,哪幾個小動物稱出來的石頭數量少(毛毛蟲、兔子、猴子)
B.交流記錄毛毛蟲的稱重情況,認識小于號:
?、賻煟汉茫蹅兿葟能E蹺板上石頭最少的開始記,誰的蹺蹺板上石頭最少?(毛毛蟲)有幾塊石頭?
?、趲煟好x和這1塊石頭比,誰蹺在上面,誰蹺在下面?這說明毛毛蟲和這一塊石頭相比,誰重誰輕?(毛毛蟲的重量比一塊石頭輕)③師:我們趕快記錄下來,毛毛蟲連一塊石頭的重量都沒有,我們應該怎么記呢?
?、軒煟合胂肟?,我們學過一些什么符號。(引導幼兒回憶經驗:+、-、=)今天老師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個新的符號小于號——“〈”,(邊記邊讀)毛毛蟲的重量小于一塊石頭的重量。
C.交流記錄兔子的稱重情況:
?、賻煟和米邮菐讐K石頭的重量?(3塊)②師:兔子和這3塊石頭比,誰蹺在上,誰蹺在下?(蹺蹺板是平的,兔子和3塊石頭一樣重)③師:兔子和3塊石頭一樣重,表示相等,我們學過什么符號?
?、芤龑в變夯貞浗涷灒哼\用“=”記錄。
D.交流記錄猴子的稱重情況:
?、賻煟汉镒优c石頭的比較情況呢?(猴子蹺在下面,石頭蹺在上面,有4塊石頭。)②師:那我們又應該怎么記呢?剛才我們認識了小于號,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認識一個新的符號,那就是——“〉”,(邊記邊讀)猴子的重量大于4塊石頭的重量)
E.師:剛才這三個小動物的蹺蹺板上石頭少,我們一眼就能數出石頭的數量,長頸鹿、鱷魚、犀牛的蹺蹺板上的石頭好多呀,你們一個個的告訴我,分別有幾塊石頭?
F.運用相同的方法分別記錄長頸鹿、鱷魚、犀牛的稱重結果。
(評析:引導幼兒運用合適的符號記錄操作結果,既是對動物與石頭比重的科學表示,又拓展了幼兒對“等號、小于號、大于號”實際運用的經驗,體現了幼兒數學知識的有效整合。)
(4)比出動物的輕重。
A.師:現在我們一比就知道誰最重了?誰排第二個?第三重呢?第四重?第五重?最輕的是誰呀?
B.出示重量排序圖:
C.師(點擊課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這個桃子應該我先吃。犀牛朝著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過去……
3.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
(1)師(點擊課件):“不行”這個時候一點也不起眼兒的毛毛蟲大喊一聲?!盀槭裁床还苁裁错樞?,都要從最大的開始!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我是第一;要論誰的嘴巴最小,我也是第一;耳朵最短的動物,我還是第一名;要說尾巴最短的,我又是第一名;還有,要是問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的不還是我嘛!從小的順序開始,第一名都是我!所以,這個桃子就應該是我先吃!”
(2)師(出示排序圖):咦,比誰最高,長頸鹿是第一名;比誰的嘴巴最大時,鱷魚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長、尾巴最長時,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誰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出示毛毛蟲排序圖)現在,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毛毛蟲是第一;比誰的嘴巴最小,毛毛蟲也是第一;比耳朵最短的動物,毛毛蟲還是第一名,要說尾巴最短的,毛毛蟲又是第一名;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不還是毛毛蟲嘛!
(評析:故事與提問的交互進行,看似話語相同,但實際是給幼兒思維的一個緩沖。)
(3)師:你們覺得毛毛蟲說得有道理嗎?(有、沒有)你說沒有道理,你說有道理,別急,我們一個個說說自己的道理。
(4)引導幼兒各自講述自己的道理。
A.師:你先說。為什么沒道理?
B.師:你來說,為什么有道理?(大的要讓小的)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fā)生?(排隊、坐座位、做操時)(評析:讓幼兒大膽講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兒在與伙伴的思維碰撞中,領悟高矮、大小、長短、輕重正逆排序的實際意義,在師幼、幼幼的拋接中,活動重點迎刃而解。)
三、品嘗桃子。
1.師(點擊課件):看來,毛毛蟲說的很有道理。它一邊說著,一邊“嗖”的一下鉆進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的品嘗著,邊吃邊說“朋友們一起來吃吧,桃子真好吃呀!”6只小動物,一起分享著又大又紅又香的桃子。
2.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
(評析:“大家一起品嘗桃子”是一個有趣的結尾,讓幼兒在感受分享的同時,又使“讓誰先吃好呢?”的線索貫穿始終。)
活動反思:
《讓誰先吃好呢》是一個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的繪本故事。將這個故事轉化為數學活動時,我反復思量,尋找著繪本與幼兒數學活動的結合點;大膽剪裁,調整著作品與幼兒經驗的契入面。品味活動,我有以下兩點感想:
1.活動過程生動有趣,自然流暢的蘊含著活動的目標。
仔細閱讀故事,我發(fā)現其中隱藏著兩條線索,第一條是“讓誰先吃好呢”,這就象一個謎,始終貫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第二條是動物們按某一特征進行高矮、大小、長短、輕重的排序,這正是本次活動的價值所在。在活動設計中,我把握住了這兩條主線,制訂了具有適宜性、指向性的活動目標,即以“讓誰先吃”的故事情景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比重經驗的不斷建構。整個活動過程生動有趣,兩條主線并駕齊驅、相互交織,若隱若現、相互貫通。在主題鮮明的情景化教學中,自然無痕的滲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稱重游戲、符號的實際運用?;顒幽繕嗽谶^程中自然展現、層層鋪展、一一達成。
2.提問設計恰到好處,推波助瀾的激活著幼兒的思維。
活動中的另一個亮點是,教師的提問有價值。教師有效地運用了設疑、插問、推問等方式,不斷的幫助幼兒遷移生活經驗、游戲經驗、知識經驗,激發(fā)著幼兒對于作品內容的好奇與探究,激活著幼兒多方面思維的訓練??梢哉f,有效的提問使整個活動體現現結構嚴謹、自然流暢的特點,有效的提問使幼兒的思維在“聚合”和“發(fā)散”間自然轉換,使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多元發(fā)展!
2、大班數學教案《統計》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做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學習通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
3、體驗積極幫助他人的情感。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5、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通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
2、難點:做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活動準備:
水果圖片,統計圖,展示板,多媒體課件,彩色即時貼。
活動過程:
一、探索新知
1.創(chuàng)設情景。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四種水果,看看是那四種水果?
(視頻出示水果圖片:草莓、梨、西瓜、菠蘿等)師:你能一眼就看出每種水果有幾個嗎?
師:每組的操作盒里也有這些圖片,請給它們排排隊,數一數,比一比。
(排隊的方法有很多,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師:今天老師準備了一張表格,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來,我們給水果排隊應該是從哪邊開始?
(從下往上排隊,水果標識在下邊。)小組合作完成表格。討論哪種水果最多?哪種水果最少?并把表格貼到黑板上。
師:你是怎樣擺的?哪種方法能讓人一眼就看出水果的多和少?
幼:一個格子擺一個水果就能幫助我們比出多和少。
師:哪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幼:按從少到多排或從多到少排的方法比較好,一看就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2.介紹統計圖。
師:你們在擺圖片時有沒有碰到困難?
幼:西瓜圖片太大,一個格子放不下。
師:誰有好辦法?
幼:也可涂顏色來表示。
出示多媒體課件(教師展示涂顏色的方法。) 一種水果有幾個就涂幾個格子。
師::涂顏色的看起來非常清楚。這時就會出現四個柱子。我們只要比較柱子的高低就能知道水果的多少。
(出示統計圖展示板)想一想,圖中的四個柱子、數字、水果標識都告訴我們什么?。
師:如果我們還想知道這種水果有幾個,草莓比梨多幾個,這圖能告訴我們嗎?我們該怎么辦?
師:現在我們再來看這張圖,底下的圖片可以告訴我們是什么水果。數字可以告訴我們哪種水果有幾個,像這樣的圖叫統計圖。
3.看圖提問題。
師:請你說說從統計圖中發(fā)現了什么秘密。
幼:統計圖告訴我西瓜最多,梨最少。
幼:統計圖還告訴我蘋果有5個,比草莓少1個。
二、應用知識
1.創(chuàng)設情景。
師:六一兒童節(jié)就要到了,我們班要開聯歡會,可是老師不知道小朋友們都喜歡吃什么水果,所以我們以組為單位,統計一下最愛吃的水果,老師這里有一張表格,請小朋友們把自己的即時貼貼到最喜歡吃的水果那欄里,統計好之后,討論一下,什么水果是你們組最愛吃的?
2.小組討論結果展示。
師:請每組出一名小朋友,拿著統計圖說一說。
3.分析應用。
師:根據這些統計圖,我們知道了哪些水果該多買一點,哪些水果該少買一點?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數學練習冊》統計練習題。
活動反思:
靜下心來思考,在整節(jié)課中存在許多以上不足之處外,還有一個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細節(jié),如: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練習設計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節(jié)課效果會更好。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親和力與學生溶為一體,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利用教師提供的豐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分析,與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發(fā)現規(guī)律、自主構建、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并初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為自己的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大班數學教案《排序》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幼兒按大小,多少,序數等進行1—5排序。
2、訓練幼兒排序能力,體驗排序游戲帶來的快樂。
3、感知序數的方向性,初步使用序數詞來表示物體的位置。
4、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活動準備:
卡片,5個瓶子(裝有不同顏色并有刻度)、頭飾 、帶序號的5個小椅子、帶序號(1—5)的可掛脖子的紙牌 、套卡(5套不同顏色不同大小形狀的卡紙組成)。
活動過程:
一、激情引入
昨天我們班來了一名新小朋友,這個小朋友卻不知道站在隊伍的什么位置?
二、排隊排序
1、*先請三名小朋友上前面來,請一名“老師”幫他們排隊
師:我先請一名小朋友當老師,這名小“老師”要幫助這三名小朋友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好隊
* 四名小朋友排隊
師:剛才那名小“老師”排得不錯,我們都覺得很好,現在我再請兩名小朋友到前面來,一名繼續(xù)當小老師,幫助后上面的小朋友排到隊伍里。
當排好后,老師再請另一名小朋友上來幫助四名小朋友重新排隊,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下面的小朋友當評委,看他排得對不對?
*五名小朋友排隊(同樣的方法,讓幼兒為五名小朋友排隊)
(這部分主要是讓幼兒學會目測高矮,能夠要據老師的要求從高到矮,或者從矮到高進行縱隊排列)
2、過渡:看來我們班的小朋友真的不錯,可以當老師了。 遇到了一個麻煩,想讓小朋友幫這五個瓶寶寶排排隊
教師出示5個不同的顏色,不同容量的瓶子,事先打亂順序。請小朋友按照不同的順序排列,可以從多到少,也可以從少到多,排列后請幼兒說出排列的理由。
(注:幼兒可根據多少,也可以根據刻度的大小,還可以目測高低。)
過渡:小朋友最愛吃哪種水果呢?
3、教師這有5盤蘋果,請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
教師出示5盤蘋果,每盤蘋果的個數由1—5個,可讓幼兒自由發(fā)揮:可以從多到少,也可以從少到多,只要說出理由即可。
4、過渡:小朋友有些累了。排了半天隊,先幫小朋友然后是瓶子和蘋果現在我想請表現不錯的小朋友玩一個“找椅子”的游戲
游戲規(guī)則:5名小朋友帶著5個不同的序號的紙牌,有5個按順序排序的椅子,每個椅子背上貼上序號(1—5),當老師說:“預備,坐”!小朋友可根據自己紙牌上數字去找椅子??茨膫€小朋友又快又好!
(適當增加難度)將椅背上的數字去掉,根據老師的指令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按1—5坐下,看哪個小朋友反應快。
(讓幼兒學會按序數排序)
三、 區(qū)域活動
過渡:游戲結束了,下面到了自己動手的環(huán)節(jié)了
過程:教師給每一組小朋友發(fā)一套卡片,套卡是由5種形狀5個大小5種顏色組成的25張卡紙圖形
教師讓幼兒自己想象排序,其中發(fā)揚小朋友的團結協作精神,可按圖形、顏色、排出隊來。但按大小排列出來有些困難,教師可給予提示,因為按大小排列顏色和圖形就不同,思維跨度較大!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規(guī)律排序?;顒拥倪^程能兼顧全體幼兒的需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都有成功和進步的體驗。
4、大班數學教案《錢幣》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經驗感知各種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2、嘗試運用不同策略進行10元以內人民幣之間的兌換。
3、能自主結伴三至四人開展小銀行游戲。
4、體會集體合作游戲的快樂。
5、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幼兒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大膽嘗試10以內面值錢幣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學難點:啟發(fā)和引導幼兒嘗試把所掌握的簡單數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戲之中。
活動準備
學具……個人操作材料人民幣替代玩具,同色數卡5兩張、2五張、1十張
同組幼兒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幣若干,
大數卡,實物投影儀
活動過程
1、投影各面值錢幣,引導幼兒認識各種人民幣。
教師提問:你們認識這些錢嗎?這些錢一樣嗎?什么地方不一樣?
它們分別是多少錢?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這小的錢幣還有什么?
小結:我們中國只有1、2、5,10、20、50,100這幾個數字面值的錢幣。不管你要多少錢都要由這幾個數來組合。
2、鼓勵幼兒大膽嘗試10以內面值錢幣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師提示:我們來玩小銀行游戲,你們做銀行職員,老師來取錢,試試看你們能否讓顧客滿意。
游戲形式:教師出數卡,表示要取多少錢,幼兒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擺放。 你用哪幾張錢幣組合成顧客想要取的錢數?
(1) 引導幼兒觀察同伴間有沒有不同方法,正確嗎?
(2) 鼓勵幼兒用自己的玩具擺出不同的取錢策略。
(3) 同組幼兒討論擺放出各種不同的取錢策略,越多越好。
3、幼兒自主結伴三至四人開展小銀行游戲。
教師提示:下面我們來開銀行,我們自由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銀行柜臺可以用桌子或椅子來代替,場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輪流做銀行職員和顧客。
游戲形式:幼兒分組,自主游戲。
教師指導:
(1)對能力強的幼兒,啟發(fā)他們分類整理錢幣,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況下,鼓勵幼兒嘗試10以外的取錢額度。
4、總結講評。
( (1)宣傳教師指導中幼兒成功的嘗試。
(2)鼓勵幼兒在今后的游戲中大膽運用和嘗試。
活動反思:
錢幣雖然不是幼兒每天要接觸的東西,但是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設計這樣的活動,能有計劃地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啟發(fā)和引導幼兒嘗試把所掌握的簡單數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戲之中,不斷豐富經驗促進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動的設計并不令人滿意,原因一,活動形式的設計以個別演示、集體討論、自己記錄的方式,游戲性不強不能充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操作活動以個人書面的形式,教師不能快速有效給予幫助,也將影響教學效果。原因二,探索錢幣的不同兌換策略,限定兌換7元錢,過于死板,不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發(fā)揮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同時以數字、符號等方式記錄策略,增加了幼兒的思維難度,也沒有考慮幼兒間個體的差異性。
本次活動設計的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框架;以調動幼兒已有經驗,發(fā)揮幼兒積極主動性為原則;以提升幼兒自身能力為大目標。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積累經驗,發(fā)展能力?;顒拥牡谝画h(huán)節(jié),保留了原活動中較好的提問,提示幼兒關注1、2、5這幾個數字在錢幣中的重要用途?;顒拥牡诙h(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學具的提供保證了幼兒個體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獨立擺弄操作及嘗試。同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兒的觀察和相互啟發(fā)。幼兒操作材料數量的設定,包攬了10 以內所有面值錢幣的不同組合。三個層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師教學難點的突破步驟,以及階段目標的把握?;顒拥牡谌h(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幼兒在游戲中,鞏固和運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膽得用,合作的好。教師的指導應結合幼兒個體的差異,游戲中突出的問題。指導提示是不出基本問題情況下的提升要求,實施者應靈活把握。
5、大班數學活動教案《誰的花園大》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數圖形的方法,測量面積,比較面積大小。
2、培養(yǎng)幼兒主動探索、嘗試的精神,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3、培養(yǎng)幼兒耐心、細致的品質。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5、能與同伴合作,并嘗試記錄結果。
活動準備:
1、畫有坐標點和花園的作業(yè)紙每人兩份;鉛筆、橡皮每人一份
2、正方形圖形若干;小動物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出示小豬)小豬在這塊土地上建造了一個大花園,(出示花園)老師要來做回設計師,幫小豬把這個花園打扮的漂亮一些。
二、學習活動
小朋友,花園鋪好了,漂亮嗎?那么這個花園有多大呢?不知道了吧!那么老師再問你,這個花園有多少個正方形合起來那么大呢?
1、小朋友點數正方形(默數)
2、師幼齊數(老師一個個拿下來數)
3、小結:用什么方法不容易出錯
小結:這個花園有18個正方形合起來那么大。
三、引導實踐
剛才我們用什么方法知道了花園的大小(數正方形)可是這樣一個一個的放上去,再一個一個地拿下來數是不是太麻煩了。你們還有其他更簡單更方便的辦法嗎?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小雞、小兔、小猴、還有小羊的花園,我們來試試算算他們的花園都有多大?
1、幼兒嘗試。通過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得出花園的面積有多大?并把結果記錄在()里。
2、討論、交流
a、你算的花園有多大?你用什么好辦法知道的?
b、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才不容易出錯?
c、你覺得誰的辦法最好?(做標記、標數字)
3、再次嘗試:用一邊數一邊做記號或標數字的方法,準確得出花園的大小。
4、總結:原來他們的花園雖然形狀不一樣,可是他們的大小都一樣。
四、比較大小
小兔和小公雞看到小動物們都設計了一樣大小的花園,又給自己的花園做了修改,還鋪上了漂亮的顏色,你們想不想看看?(教師出示兩個相同個數三角形、不同個數正方形的花園)可是他們卻吵了起來,小兔說:“我的花園大?!毙」u說:“我的花園才大呢!”小朋友我們來給他們幫幫忙,到底他們倆的花園誰的更大一些呢?
1、說說兩個花園與剛才相比,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多了三角形)
2、那我們用什么方法呢?(分別數出正方形的個數和三角形的個數填在相應的()里
3、幼兒猜測誰的面積大
4、教師驗證結果。老師將正方形和三角形拿下來,放成上下兩排做對比,得出小公雞的花園要比小兔的花園大。
5、給小公雞的花園打上★★,給小兔的花園打上★。
五、幼兒練習(引導幼兒算出正方形和三角形個數都不一樣的花園面積)
小公雞得知了這個消息后,可不服氣了,它又悄悄地在自己的花園上加
了兩個三角形,它想:小兔只比我多了一個正方形,現在我比你多兩個三角形,這回我的花園肯定比小白兔的大了!小朋友,小公雞的花園真的比小白兔的大嗎?請你們趕緊仔細想一想。
1、幼兒回坐位操作練習后猜測大小
2、教師引導得出結論(引導幼兒得出兩個三角形的大小等于一個正方形的大小)
3、給小兔也加上一個五角星。
六、活動延伸
小朋友,你們知道兩個正方形和四個三角形誰大誰小呢?明天告訴你們自己的老師好嗎?
教學反思:
重點讓孩子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比較的,它們依據是什么,當發(fā)現孩子的比較方法獨特時及時給予鼓勵,以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但在在找面積關系時,圖形面積間的關系是相當地多,使得孩子匯報了多種情況,甚至在教師喊停后,有些孩子還意猶未盡,孩子會說很好,但這樣顯得有些混亂,使一些不愛思考的同學聽得云里霧里,針對一情況,有些困惑,怎樣采能讓各層次的孩子都積極參與進來,從而達到教學的有效。
6、大班數學教案《認識數學符號》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活動,感受電教活動樂趣。
2、操作課件,學習用">""<"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
3、通過課件認識">""<",理解符號含義。
4、培養(yǎng)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5、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感知河馬嘴巴的形象。
導入:小朋友,你們見過河馬嗎?它是什么樣的?
教師:瞧,有一只小河馬,它的嘴巴也是大大的,它呀還是一只貪吃的小河馬,吃東西時,大嘴巴總是朝著多的方向張開。
二、結合課件講述,知道河馬大嘴巴總是朝著數量多的方向張開。
1.河馬爸爸媽媽送食物,小河馬的嘴巴總是朝著數量多的方向張開教師:小河馬,胃口大,河馬媽媽來喂它。食物來啦,看是什么?(出示課件)一個盤子里有 *個?一個盤子里有*個?小河馬說:我要吃多的那盤,是哪個?
教師:小河馬,胃口大,河馬爸爸來喂它,食物來啦,看是什么?(出示課件)……
小結:(小河馬的嘴巴總是朝著數量多的方向張開)
教師:小河馬,胃口大,爺爺奶奶來喂它,食物來啦,香蕉一樣多,這下小河馬不知道要朝哪邊張嘴巴了?小河馬閉起嘴巴。(出示已經學過的=號)
2.小動物送果實,幼兒練習掌握小河馬張嘴方向。
教師:"咚咚咚"誰來啦?(小馬)小馬給小河馬送來了吃的?猜猜小河馬的嘴巴會朝那邊張開呢?(幼兒操作電腦)同樣的方法引出小貓、小雞。
教師:貪吃的小河馬大大的嘴巴總是朝著多的方向張開。其實在這個大嘴巴里還藏著一些有趣的符號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三、根據河馬嘴巴,認識理解">""<"符號。
1.觀察河馬不同張嘴的方向,認識理解">""<"符號。
教師:小河馬的這張大嘴巴是朝哪邊張開的?
(大嘴朝前大于號,尖尖朝前小于號。嘴巴扁扁等于號。)教師: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2.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示符號,理解符號的正確運用。
教師:小河馬家的食物真多呀,我們來看一看,比一比,應該用哪個符號。(出示課件,選擇正確的符號)
四、農場摘果子比賽,集體練習符號的運用。
1.幼兒分組進行摘果子比賽。
教師:農場里的果子熟了,你們愿意幫助小動物們摘果子嗎?我們來比賽,在一段音樂中,看看哪一隊摘的多?(幼兒操作)
2.集體統計比賽結果,練習用數字記錄,使用">""<"符號。
教師:用數字記錄,讀起來可真方便。剛才你們做的操作卡回到教室后也可以用數字記錄一下,再讀一讀,好嗎?
活動延伸
在區(qū)角活動中繼續(xù)練習">""<"符號的運用操作。
活動反思
將數學融入到幼兒的生活中去,選擇他們熟悉的情境進行游戲,他們很感興趣。此次的教學活動進行的很順利,也很完美。
7、大班數學教案《誰大誰小》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用目測和觸摸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初步感知大小的相對性。
2、能排除顏色干擾,從三個大小不一的物體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3、發(fā)展初步的觀察和比較能力。
4、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5、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
1、顏色相同、大小不同的2頂帽子圖片大小不同的2件衣服圖片,寶寶、媽媽、爸爸頭像圖片各一。
2、大小明顯不同的物品若干:如皮球、積木、娃娃等,裝玩具用的大筐、口袋各一個。
3、大中小鞋子圖片各一,大中小不同的幾組物品:如皮球、花朵、玩具汽車等。
4、每組幼兒一盒油畫棒。
5、練習冊。
活動過程:
1、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辨認大小。
--出示兩頂顏色相同、大小不同的帽子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頂帽子的大小不同。
教師:這兩頂漂亮的帽子一樣嗎?(他們一個大,一個小。)它們是誰呢?哦!大的是媽媽的,小的是寶寶的。(教師出示媽媽和寶寶的頭像并為他們戴上帽子。)
--出示兩件大小不同的衣服,請幼兒說一說他們的大小。
教師:這兩件大小不同的衣服是誰的?(引導幼兒操作大的送給媽媽。小的送給寶寶)為什么呢?(請幼兒用"大""小"來描述)
--游戲:看誰找得快??匆豢?,摸一摸比較大小。
教師為幼兒準備許多大小不一的物品,分別放置在玩具筐和口袋里。請幼兒自由選擇,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找出玩具筐中大小不同的玩具兩個,或者摸出口袋中大小不同的玩具兩個,將大的送給媽媽,小的送給寶寶,比一比,看誰送得對。
2、比較三個物體的大小,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出示三雙顏色、大小不一的鞋子,辨認最大的和最小的。
教師:哇!這里有三雙鞋子,他們是爸爸的、媽媽、寶寶的。(教師出示爸爸、媽媽、寶寶的頭像。)哪一雙是爸爸的?(引導幼兒找出最大的。)這是最大的。那一雙的寶寶的?(引導幼兒找出最小的。)
--教師分別出示幾組大中小不一的皮球、花朵、玩具汽車等,幼兒看老師拿相應大小的物品,快速說出"最大的"、"最小的"。
3、操作練習冊,鞏固對大小的辨識。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于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fā)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huán)境,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游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8、大班數學教案《正方體》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認識正方體,能區(qū)分正方體與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體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體的物品,感知立體圖形。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空間知覺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yǎng)思維的逆反性。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骰子、正方體圖形紙、課件
2、學具準備:制作正方體的圖樣紙、彩筆、膠棒
活動過程:
一、預備活動。
1.師幼問候
2.情景導入
“今天我要帶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術樂園玩,接下來我們要踏上神秘的魔術之旅了,請小朋友和我一起做。”
《積木房》:積木寬,積木長,我用積木蓋新房,小朋友們請進去,都夸房子真漂亮!
二、集體活動。
(1)觀察圖形
幼兒觀看課件
師:“圖形紙上有什么圖形?有幾個?它們一樣大嗎?”
師:“這張圖形卡紙上有6個一樣大的正方形,我們變個魔術,看看它能變成什么?”
(2)操作活動
教師做示范,將圖紙折疊后變成正方體。
師:“今天變成的這個新圖形叫正方體?!毙∨笥褌円瞾碓囋嚢?。
(3)認識形體
請幼兒觀察正方體
師:“正方體由幾個面組成?”(請小朋友用彩筆點數)
師:“每個面都是什么圖形?每個圖形一樣大嗎?”
小結:用六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叫正方體。
(4)師幼互動
師:請小朋友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正方體。
三、游戲活動:
1.游戲名稱
“擲骰子”游戲
2.游戲規(guī)則
請一名幼兒擲骰子,幼兒根據骰子的數字回答問題。(www.banzhuren.cn)回答正確的小朋友上臺擲骰子。(骰子上標注問題)
數字1:正方體有幾個面?
數字2:正方體的六個面一樣大嗎?
數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體的東西?
數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東西?
數字5:正方體的六個面是什么圖形?
數字6:再擲一次骰子。
3.活動小結
活動反思:
本課我通過形象、生動、直觀的教學手段把長方體變成正方體,使學生把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來。對于正方體的特征,讓學生運用探究長方體的方法去觀察、操作、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然后讓學生探究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區(qū)別和聯系,通過讓學生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求證、總結,找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且知道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
同時,通過生動的課件演示,展現了常見的正方體,將生活與數學有機的結合起來。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9、大班數學教案《蹺蹺板》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比較2--3種物體的輕重。
2、初步學習運用等量替換的方法感知、理解物體之間的重量關系。
3、學習運用推理的方法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1、天平1臺,玩具水果,教學掛圖二。
2、形狀不同的積木若干,幼兒用書第39頁的操作材料。
3、幼兒已有使用天平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教師用天平稱量,感受不同物體的重量之間的關系。
1、教師出示天平,啟發(fā)幼兒講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用天平稱水果,實際感受水果之間的重量關系。
3、教師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稱量,引導幼兒發(fā)現它們之間的重量關系。
4、引導幼兒觀察、了解三種物體之間的重量關系,推導、理解西瓜和蘋果之間的重量關系。
二、引導幼兒在操作中進一步感受物體重量之間的關系。
游戲"那組找得又對又快"。
三、指導幼兒完成幼兒用書第39頁《判斷推理》中"給一樣重的打勾"和"蹺蹺板"的練習。
活動反思:
在進行本課教學的時候,我首先出示圖片蹺蹺板。問大家:玩過蹺蹺板嗎?現在出了一個問題: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蹺蹺板,那你怎樣把爸爸翹起來呢?這個問題較具有激發(fā)性,學生能夠較好的根據生活經驗進行發(fā)言。有的同學說可以自己報一塊大石頭,或者再找一個伙伴。這個時候,我強調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東西,或者找一個同學。這樣同學們的思維就只能從爸爸,自己和蹺蹺板身上進行找了。學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這個較為情景較為單一的環(huán)境中,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的思考。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學生能夠進行較好的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下面的解決問題:利用杠桿尺怎樣能夠將另一側進行翹起。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紛紛進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給出的問題是在位置3處,掛3個鉤碼,問在另一側掛幾個鉤碼才能夠將另一側的鉤碼進行翹起。在操作的過程周中,學生在另一側的掛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一個位置過一個,有的三三兩兩的掛。總之他們的將我提出的問題解決。但是這現象進行總結量化的時候就較為的復雜。而學生不需要進行這樣的復雜的學習。至少不是全部需要這樣復雜的探究。現在看來,可以在指導實驗的時候,指導個別現在的同學進行計算,然后進行匯報得出結論。或者再探究之前將這個問題簡化:比如在另一側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掛鉤嗎,要求掛一位置,要么2位置,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明確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較為簡單的要求,但是實際操作較為復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操作。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因為學生進行進行較為長時間的操作,學生的實驗跨越兩節(jié)課。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進行更為優(yōu)化的安排效果會更好的。
10、大班數學教案《誰的位置動了》含反思
【設計意圖】
《誰的位置動了》這節(jié)活動課,幼兒比較難理解,為了引導幼兒能夠清楚區(qū)分左和右,發(fā)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我將本節(jié)活動課,設計成游戲的形式,讓幼兒在歡愉的氣氛中參與、體驗、感受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活動目標】
1、區(qū)分左右關系。
2、發(fā)現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
3、發(fā)現以客體為中心的左右。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5、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yǎng)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活動準備】
1、用海綿紙做紅、綠兩種手鐲。
2、幼兒活動材料第一冊第14頁。
3、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的形式導入新課小朋友,你用哪只手握鉛筆?你用那只手拿剪刀?你用那只手拿筷子?對了,我們都要用右手。我們的右手很能干,給它戴上紅手鐲,那左手就戴上綠手鐲。今天我們就來區(qū)分左和右。
(二)發(fā)現自身的左右
1、啟發(fā)幼兒發(fā)現自身的左右,說說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右的。
2、游戲:看誰做得對。
讓幼兒跟教師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開始速度可以較緩慢,隨后游戲的速度由慢變快。如:"舉起你的右手(戴紅手鐲的那只手)"、"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肩"、"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腿"。"左手叉腰(戴綠手鐲的那只手)"、"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膝蓋"。"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肩"、"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腿"。
3、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左邊有誰,右邊有誰,左邊和右邊各有哪些物體。
(三)嘗試以客體為中心辨別左右
1、請5-6名幼兒排成一橫排,說說xxx的左邊是誰,右邊有是誰。
2、游戲:幼兒兩兩結伴,面對面站立,聽教師的指令作相應的動作,感知以自身為中心區(qū)分左右和以客體為中心區(qū)分左右的差異。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腳碰一碰"等。
3、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四)操作活動
1、請幼兒翻開活動材料,按要求完成添畫、涂色活動。
2、請幼兒結合活動材料,說說圖上具體的左右關系。
【活動延伸】
讓幼兒區(qū)分左右,加深對左右空間方位的認識,進一步認識左右是一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的相對概念。
【活動反思】
一、根據學生認識空間方位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般學生在6歲時就能完全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后”,但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辨別尚未發(fā)展完善。因此,在教學中,對于“上、下”“前、后”,可以盡量放手讓學生獨立辨別,而對“左、右”的辨別,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左右手的功能來幫助學生認識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進而使學生對左右的認識逐步深入。
二、在游戲活動中引導學生辨認位置關系。
新課程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經歷、體驗”。新課程改革也視學習為“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聽口令和聽反口令拍手的游戲活動,當看到自己拍的和別人一致時,他們的笑容是那樣的燦爛,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發(fā)現自己“上當”的同時,他們就會趕緊糾正。如此設計,不僅注重學生認知上的需求,更重視學生學習情感上的滿足,使學生心中充滿激動與挑戰(zhàn),獲得內心的充實和滿足。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愉悅的學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學生無疑會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積極投入學習。
11、大班數學優(yōu)秀公開課教案《讓誰先吃好呢》
【教材分析】
《讓誰先吃好呢》是一個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的繪本故事,將乏味的“排序”完美地蘊藏在美妙的故事里,將繪本與數學知識、生活經驗完美地結合起來。所以我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計了此次數學活動。在活動設計中,我以“讓誰先吃”的故事情境為切入口,利用情境推動幼兒對于高矮、大小和輕重排序經驗的不斷建構,活動目標在過程中自然展現、層層鋪展、一一達成。讓幼兒在活動中表達、探索、操作,潛移默化地學習到數學知識,體驗排序帶來的的樂趣。
【教學目標】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按要求進行輕重排序,嘗試記錄結果。
3.積極參與排序活動,體驗排序中的樂趣。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按動物個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長短、尾巴長短、體重的輕重進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2.難點:在數石頭游戲中,比出動物間的輕重關系,并嘗試運用“〈、〉、=”號記錄操作結果。
【教學方法設計】
每位幼兒一份動物可操作排序材料,體重記錄單,教師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輔助教學。
【教學媒體與資源選擇】
繪本故事書《讓誰先吃好呢》,白板課件,設計過程中用到的畫面圖片和對應點擊的小按鈕。
【課堂教學用工具和軟件】
1.物質準備:活動白板課件,幼兒人手一份記錄單、鉛筆、橡皮擦和動物排序圖片。
2.經驗準備:認識蹺蹺板,知道蹺蹺板是平的、翹高翹低表示的意思。
【教學實施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
1.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師(點擊課件):今天,我給大家請來了一些動物朋友,看,都有誰呢?數一數,一共有幾位?(猴子、長頸鹿、兔子、犀牛、鱷魚、毛毛蟲;6位朋友)
(2)師:這些動物朋友身上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什么呢?(例如:我們可以叫它長耳朵小兔、大嘴巴鱷魚、高個子長頸鹿、長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蟲)
2.了解桃子的特征。
(1)師(刷出來):咦,他們都在看什么呀?(桃子)
(2)師:看看,這個桃子長得什么樣?
(3)師:哇,這樣一個愛心形狀的、又紅又黃的大桃子,看著就很好吃,饞得動物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墒?個動物1個桃子,讓誰先吃好呢?
二、結合故事,引導幼兒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一)按動物高矮、大小、長短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1)師:“按照個子高矮的順序吃怎么樣?”長頸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說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誰的個子最高了。
(2)師:于是,他們每人都找了一棵大樹開始量身高。(點擊下一頁)請你們仔細的看看,有沒有人耍賴皮犯規(guī)?(幼兒講述)
(3)師:對呀,量身高要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比,站站直,不能算上耳朵和尾巴。看,他們站好了,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教師在動物的下方寫上排名數字)
(4)師:按照個子高矮的排法,最高的是長頸鹿,所以桃子得它先吃。
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1)師:“不行,這么大的桃子,當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鱷魚張著一張大嘴發(fā)話了。于是,動物們都張大了自己的嘴巴,請你們看一看、比一比,按照嘴巴大小的順序,該怎么排呢?
(2)請個別幼兒在白板上操作排序,教師用課件來驗證(點擊每個動物的嘴巴處就會出現一個個不同顏色、大小的圓,方便拖動比較),并一同小結排序。鱷魚嘴巴最大,該它先吃,如他愿了!
《大班數學:讓誰先吃好呢》白板課教學設計3.按耳朵的長短排序。
(1)師:這時候長耳朵兔子和長尾巴猴子不同意了,它們會說什么呢?
(2)兔子:按耳朵長短排序(幼兒操作材料排序)猴子:按尾巴長短排序請小朋友按照長尾巴猴子的想法(點星星出現尾巴標記),一起來排排尾巴長短的順序吧!(幼兒說教師拖動動物排序)講評,師幼一同小結尾巴長短排序按耳朵長短(點花朵出現耳朵標記)來排序的話,該怎么排呢?交待操作要求:老師這兒有一張排序表,紅旗是起點,請你們將動物們按照耳朵長短的順序來整齊地排在黑線上。(幼兒操作)講評,師幼一同小結耳朵長短排序
三、引導幼兒按動物的輕重進行記錄和排序。
1.討論比重方法。
(1)師:這下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的跺著腳,直說:“不行”。它會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誰最重)你們真的說到它心理去了,它就是要按體重的順序來排。
(2)師:那體重該怎么稱啊?用什么好辦法呢?(點出蹺蹺板)運用蹺蹺板稱重,一頭坐小動物,一頭放石頭。
師:想一想,蹺蹺板是平的代表什么意思?一樣重可以用符號“=”來表示。蹺得高的表示重還是輕呢?蹺得低呢?如果蹺蹺板左邊重右邊輕,可以用“>”來記錄,左輕右重用“<”。(課件一一點出,對應記錄幫助幼兒理解)
2.(點第一顆星星出現“體重記錄表”)教師交待操作要求:為了公平起見,請我們小朋友來做裁判。先看好是哪位小動物在稱重,然后數一數蹺蹺板上石頭的數量用數字記錄在“石頭”下面的格子里,最后看看蹺蹺板是平的還是翹的,用相應的符號記錄在中間。
3.幼兒記錄,教師觀察指導。
4.交流操作結果,教師記錄反饋糾正。
5.引導幼兒一同來看著記錄表進行體重的排序。
師:那么我一起來看著這張記錄表,給小動物們排排體重吧!(點第二顆星星出現排序圖,點第三顆星星消失動物稱重圖而出現6個動物進行拖拽)(幼兒說,教師排)看來桃子該給最重的犀牛先吃哇。
四、引導幼兒思考逆轉排序。
1.(邊小結邊依次點頁面中的小星星圖標課件)
師:毛毛蟲心想:“比誰最高,長頸鹿是第一名;比誰的嘴巴最大時,鱷魚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長、尾巴最長時,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誰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它該比什么得第一呢?
2.對呀,為什么不管什么順序,都要從最大的開始!毛毛蟲也想到了,我們可以反過來嘛,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毛毛蟲是第一;要論誰的嘴巴最小,毛毛蟲也是第一;耳朵最短、尾巴最短、體重最輕,這第一名不都是毛毛蟲嘛!大家一致認同了,于是毛毛蟲痛快地鉆進桃子里先吃了起來。
五、拓展延伸
1.師: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fā)生?(排隊、坐座位、做操時)
2.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動物們依據自身的特點都找到了第一名的地方,其實在你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第一名,請你們回去想想自己在什么方面是最厲害的?
活動反思】
【
《讓誰先吃好呢?》是一節(jié)大班綜合活動,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我以為是一節(jié)禮儀活動,當看到活動簡案后,發(fā)現這是一節(jié)和數學有關的活動。
一、活動選材貼近生活、設計層層遞進
該活動選材來自一個繪本,主要講述一群小動物為了吃一個桃子,進行不同形式的比較,因為繪本中的小動物都是幼兒熟悉的,所以通過觀察,幼兒能快速的發(fā)現每個小動物的主要特征。教師能有效的抓住繪本中的信息,讓幼兒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的特長,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該活動中教師精心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有效的挖掘繪本中的價值,活動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先從圖片中找出6位動物朋友,然后讓幼兒去觀察動物的主要特征,為下面動物進行比較做了很好的鋪,然后依據動物的目光引出了桃子。在動物朋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比較時,教師引導幼兒用各種方法根據動物的特征排序,發(fā)現無論怎么比毛毛蟲都是第一名,于是毛毛蟲品嘗到了桃子,最后引導幼兒有好東西要和同伴共同分享。
二、教師教態(tài)親切自然、提問簡短有效
執(zhí)教該活動的是一位從教2年的教師,從活動中不難發(fā)現該教師教育基本功扎實,能對幼兒進行善引、善導,而且教態(tài)親切、自然,能和幼兒有效的互動。在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特征時教師能用各種動作進行簡單的提示,并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話說一說?;顒又薪處煹恼Z言(提問和總結)都是簡短有效的,教師能根據繪本內容用簡短的語言進行提問,并針對幼兒的各種回答教師能用簡短總結,而不是重復幼兒的回答,這一點很好。
整個活動是以綜合活動進行展示,活動中的主要內容偏向以數學,通過聆聽本活動,讓我發(fā)現繪本的不同形式的展現,繪本不一定是語言活動的專屬,主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細心觀察,便能發(fā)掘繪本中更多的價值。
12、大班語言教案《誰和誰好》含反思
大班語言活動《誰和誰好》教案(附教學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動意圖,活動目標,重難點,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活動反思等內容,樂意為生活中常見的事和物尋找聯系,并講述自己的理由,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體驗競賽游戲的快樂,適合幼兒園老師們上中班語言活動課,快來看看《誰和誰好》教案吧。
活動意圖:
“誰和誰好?”經常是孩子們口中心里提及的問題,班級里面也總有孩子說“我和***好”“我們是好朋友”……這是他們上幼兒園的動力和源泉。此次活動的開展是讓孩子知道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是兩兩相配的,互幫互助的。學習這首好歌不僅了解生活中相互的事物,也讓孩子感受朋友間在一起的歡快。
活動目標:
1、樂意為生活中常見的事和物尋找聯系,并講述自己的理由。
2、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體驗競賽游戲的快樂。
3、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清楚自己想說的事。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重難點:
愿意講述事物之間聯系的原因。
活動準備:
材料材料包、ppt。
活動過程:
一、兒歌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朗誦兒歌,幼兒欣賞。
今天,我?guī)硪皇钻P于好朋友的兒歌,名字叫《誰和誰好》。請你們來聽一聽。兒歌里都說了什么。
你聽到了誰和誰好?他們是怎么樣好的?
小結:誰和誰好?藤兒和瓜好。它們手拉手,不吵也不鬧。
為什么他們手拉手,不吵也不鬧?
小結:因為他們住在一起,離得近,天天在一起,所以他們手拉手不吵也不鬧。
你還聽到了誰和誰好?兒歌里還說到誰和花好?
小結:誰和誰好?蜜蜂和花好,蜜蜂來采蜜,花兒仰臉笑
蜜蜂做了什么?花又做了什么?
小結:花里面有花粉,蜜蜂每天都要去采花粉然后帶回家釀成香甜的蜂蜜。
仔細看,還有誰和誰好?
小朋友之間又做了什么?他們的心情怎么樣?
小結:誰和誰好,我和小朋友好,大家唱起歌,開心又快樂。
二、完整欣賞:
教師和幼兒稍作動作表現兒歌內容。
三、幼兒操作材料《誰和誰好》
過渡語:除了我們剛學到的兒歌,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朋友,讓我們去找一找。
觀察要點:觀察幼兒是否能夠將事物進行聯系,并簡單說說理由
集體交流:請幼兒說說自己配對的原因?
誰和誰好,說出你的原因。
總結::原來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事物都能夠找到誰和誰是好朋友,事物之間是存在聯系的。
活動延伸:
繼續(xù)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
附:兒歌《誰和誰好》
誰和誰好?藤兒和瓜好。
它們手拉手,不吵也不鬧。
誰和花好?蜜蜂和花好,
蜜蜂來采蜜,花兒仰臉笑。
誰和小朋友好?我和小朋友好,
大家唱起歌,開心又快樂。
活動反思:
教學活動來源于兒歌《誰和誰好》,引發(fā)幼兒去關注生活中各種事物的關聯。通過活動,幼兒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激活了思維,展示了潛能。抓住機會挖掘他們潛力,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
活動中,沒有意識去整合知識,教育機智上還應多加思考,教學的過程中,語言不夠精煉、準確,回應不夠精煉,在方式方法上應多加變化。在教學中,應該多培養(yǎng)幼兒的傾聽能力,使幼兒在語言方面能夠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13、大班數學教案《快樂數學》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嘗試看圖口述并懂得運算。
2、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與競爭意識,體驗數學的魅力。
3、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yǎng)思維的逆反性。
活動準備:
1、10以內加減算式卡片若干張,加法圖片若干張,口述圖片5張。
2、搶答器(鼓、腰鼓、鑼)三個,統計牌一個,唐老鴨、米老鼠、小熊圖片各一張。
3、水果卡片若干,禮花一個,勝利、失敗、歡快的音樂各一首。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師:小朋友,歡迎你們來到快樂數學大本營,我是快樂數學欄目主持人——小問號。我們欄目的口號是:快樂數學,快樂無限!我們現在大聲的把口號喊出來:快樂數學,快樂無限!ye!首先我要向你們介紹今天的三個方隊,貼有米老鼠的是米老鼠隊,歡迎你們!貼有唐老鴨的是唐老鴨隊,歡迎你們!貼有小熊的是小熊隊,歡迎你們!米老鼠、唐老鴨、小熊都很喜歡吃水果,今天我為你們準備了許多的水果,你們想要得到水果嗎?那我們馬上進入快樂數學第一關。
二、快樂數學第一關
1、師:第一關:必答題。三個方隊的每一位選手都要回答一道題目,每答對一題,獎勵一個水果。答錯不獎勵也不懲罰。但要自己獨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選手,要自己拿起水果貼到自己隊的英雄榜上??茨且魂牭乃麄€數最多。現在請各隊的一號選手答題。
2、師:答題開始。請聽題33=?(教師請三位選手輪流回答)幼兒:33=6師:(出示正確答案)回答正確,某某和某某得到水果獎勵。
3、師:現在請各隊的二號選手答題。(依次進行)
小結:第一關六輪必答題結束,我們來關注各隊的水果得數,某某隊得到幾個水果,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教師板書)小朋友看哪個隊的水果個數最多?米老鼠隊現在暫時領先,但唐老鴨和小熊也不要氣餒,在后面的環(huán)節(jié)里,你們還有機會。現在我們進入今天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快樂數學,第二關。Ye!
三、快樂數學第二關
1、師:第二關“我說你來算”。今天我?guī)砹艘粡垐D片,我給它編了一段話,請你算一算,我的圖上有幾只小動物?(花園里有兩只蝴蝶,又飛來兩只蝴蝶,一共有幾只蝴蝶?)小朋友請你算一算。
2、我這里還有一張圖片,誰能象我一樣給它編一段話,讓我來算一算。
(1)、幼兒自由討論,請幼兒口述。
(2)、教師完整講述,并板書:2 3=5
3、我這里有三張圖片,每個方隊一張,請你們把圖片編成一段話,把答案悄悄地放在心里。
4、挑戰(zhàn)開始:米老鼠隊可以選擇唐老鴨隊和小熊隊當中的一隊接受挑戰(zhàn)。師:你們選誰?唐老鴨隊接受挑戰(zhàn),請聽題。(唐老鴨隊可以是任意隊員答題。答題是否正確由挑戰(zhàn)隊判斷,答對拍三下,答錯
拍一下。)恭喜唐老鴨隊得到一個水果?,F在請?zhí)评哮嗞牫鲱}。
5、小結:在第二關中,三隊編的都很好,我給三個方隊都加上一個水果。我們再來關注各隊的水果個數。(表揚第一名,鼓勵其他隊)
四、快樂數學,第三關
1、第三關,搶答題。我出示圖片,你們用數字算出來。比如:這張圖片你回怎么算:(23=5)對!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算。
2、我請每隊的數字6當隊長,請隊長那出凳子后面的樂器當搶答器,當我那出圖片說:搶答開始。注意:隊長必須在我說開始之后才能敲響搶答器。好!準備!搶答開始。
3、小結:搶答環(huán)節(jié)米老鼠隊幾個水果?唐老鴨隊幾個水果?小熊維尼隊幾個水果?
五、統計
1、三關過后,我們來看各隊的水果得數。(幼兒唱數,教師統計)某某隊得到水果最多,某某隊和某某隊水果也很多。米老鼠、唐老鴨還有小熊維尼非常高興,給我們送來了禮花,我們一起慶祝一下(教師打出禮花)跳起來吧!
2、結束:現在我們到教室里繼續(xù)慶祝。(帶幼兒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數學閱讀,讓學生去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逐步學會運用數學去分析和解決實際中的問題,把學數學真正變成一個做數學的過程,這些都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一.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空間與探索.創(chuàng)新的機會
數學教師要更新觀念,鼓勵學生多閱讀數學,如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課外書籍等,同時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課堂教學,并為他們提供主動探索.創(chuàng)新的機會,可以發(fā)問,以使學生充分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的思維習慣。
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
通過課外閱讀,使學生懂得數學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是我們借以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去感受數學,讓他們體驗到我們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fā)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數學”的心理。因此,我們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存在與樂趣。如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時,問學生:“你們喜歡喝牛奶嗎?可牛奶盒上寫著脂肪:3.3%;蛋白質:2.9%……,這些3.3%.2.9%等表示什么意思?”又如:讓他們說一說家里的電話號碼是哪幾個數字組成的;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溫……。學生完成題目時興致特別高,爭先恐后地交流。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從而通過交流家里的電話號碼,知道了由于數的排列順序不同,構成的電話號碼也不同,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們對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們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師應借助孩子的這種天性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去想一想,儀一儀。把從課外閱讀中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讓每一位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另外,在同學之間,用兒童的語言進行交流最為真實。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的情緒很容易被感染與鼓勵。遇到反對意見時,他們又會回到實際中去擺.去想。從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討論,學會了學習。因此,讓學生動手,讓學生在實踐與探索中學會學習,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如在學習“加法的簡便計算”時,利用“媽媽購物98元,付款100元,找回2元”的生活實例,誘導學生探索.掌握:“138-98=138-100+2”的簡便算理;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時,組織學生到超市調查商品的價格;學習“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后,讓學生用“正”字法。統計評選每周“升旗手”;學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后,讓學生親自設計桌套的大小等。
通過數學閱讀和實際動手操作,把學生的外部操作與內部數學思維緊密結合起來,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加深了新學知識的認識及它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通過數學的閱讀,是學生獲得了很多的數學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大班數學教案《好朋友》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相鄰數,探索三個相鄰數之間的關系。
2、感受10以內的自然數列的等差關系。
3、學習與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戲的方法,激發(fā)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4、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數字卡、紙牌1—10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玩游戲“找鄰居”,理解“鄰居”詞義。
2、認識相鄰數,探索并體驗三個相鄰數之間的關系。
(1)出示隨意擺放的數字卡1-10,抽一個數字問小朋友它的鄰居是誰?為什么?
(2)啟發(fā)孩子用剛才學習的方法找出其他數的相鄰數誰和誰?
3、游戲:找鄰居鞏固對相鄰數的認識。
游戲1:看誰找得快;
游戲2:口頭游戲,看誰說得快;
游戲3: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
4、操作幼兒用書,并完成練習。
(1)引導幼兒填空。
(2)教師:是相鄰數的西瓜娃娃手拉手才是好朋友,請在空白框里寫上數字使它們成為好朋友。
(3)幼兒互相交流操作結果。
活動反思:
在學習《10以內的相鄰數》時,我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游戲貫穿到教學當中。并結合生活中的鄰居關系,把相鄰數的概念滲透在其中,從而提高幼兒學習相鄰數的興趣。
在這個活動中我運用的是直奔主題的方法進行的,如一開始我就出示“相鄰”兩個字,讓孩子通過座位理解“相鄰” 就是左右、旁邊的意思。這個方法還是不錯的,孩子根據這一特點在后面的操作中都能很快地找出各個數字的相鄰數。而且整個過程中孩子都非常感興趣,孩子的學習興趣都比較高。在活動的過程中,請小朋友為數子卡片找鄰居的這一過程,我是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讓幼兒在主動探究中掌握“相鄰”的關系。
最后運用“看誰找得快”、“看誰說得快”“我的朋友在哪里”游戲,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孩子們的探究愿望,更有利于幼兒掌握知識,完成目標。但在讓孩子比較各組相鄰數的規(guī)律時,由于我操之過急,只是讓孩子觀察一組數字教師就小結,沒有通過多組數字引導孩子自己去發(fā)現:“中間的數字比前面的數多1,比后面的數少1這一規(guī)律”。還有這節(jié)活動在時間上把握的不好,時間稍長。在今后的活動中需把活動的時間控制在規(guī)定范圍內。
15、大班數學教案《誰輕誰重》含反思
教學意圖: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越來越喜歡擺弄和操作,并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測量、判斷等活動,尤其對周圍生活中各類不同物品的輕重感興趣,喜歡嘗試比較,發(fā)現其差異?!墩l輕誰重》是大班的數學活動。意在讓幼兒通過不同的自然測量方法了解物體的輕重并且能夠正確的記錄自己的操作結果從而感知物體之間的輕重關系。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并在探索中發(fā)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使幼兒在不斷的探索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目標:
1、通過目測、體驗和操作感受兩個物體的輕重。
2、引導幼兒大膽嘗試,感受輕和重的關系。
3、培養(yǎng)幼兒的推理能力以及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4、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教學準備:
1、各類輕重不同的物品。
2、翹翹板教具二個,小動物卡通形象若干。數字及輕重標記若干。
3、課前組織小朋友到戶外玩蹺蹺板,體驗平衡。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出輕與重的問題。
二、感知體驗
引導幼兒用提一提、掂一掂等辦法感知哪個物品重,哪個物品輕。
三、交流討論:
1、通過幼兒玩翹翹板的經驗,引導幼兒將輕重不同的物品放在翹翹板上會怎樣?為什么?有何辦法可以讓翹起的一邊沉下去?引導幼兒自由想象并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重的一頭垂下去,輕的一頭翹起來?!?學習詞匯:垂、翹)
2、說一說,兩個物體之間誰重誰輕?
3、比一比,三個事物之間比較誰最重,誰最輕?引導他們將其排序。
四、完成畫冊上的練習。
五、拓展幼兒思維
生活中如何知道物體的重量呢?日常生活中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師小結:
大小一樣,材料不同輕重也不一樣、材料相同,大小不一樣,輕重也不一樣。
六、活動延伸:
請幼兒生活中和爸爸媽媽一起玩蹺蹺板,并比較三人中誰最重誰最輕,請幼兒排序。
教學反思:
幼兒對輕重已經有一點了解所以本次活動我把重點放在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并在探索中發(fā)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使幼兒在不斷的探索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體驗采用不同方法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和成功感。
16、大班數學教案《超市》含反思
活動目標:
1、 初步學習利用圖表進行統計的方法,并了解圖表統計的特點。
2、 樂于嘗試和探索,愿意與同伴合作學習,體驗成功的樂趣。
3、 發(fā)展目測力、判斷力。
4、 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活動準備:
1、 貨架3個,小籃5個,推車2輛,玩具類、餐具類、文具類若干。
2、 統計圖范例一張,表格兩張。
3、 幼兒操作用的統計表若干、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 引出課題
1、談論與超市有關的內容,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今天老師與小朋友一起開一個超市,我當老板,你們當員工好嗎?我已經準備了這些貨物,你們看是什么?
2出示貨架、小籃、推車問:這些東西有幾個呢?你能用線條、數字、圖片
等各種辦法記錄下來嗎?
二、通過記錄貨架等物品初步嘗試統計
1、 讓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記錄貨品的數量。
2、 交流自己的記錄方法。歸納出幼兒統計的方法:畫上一樣物品再寫上數字,有多少物品就畫多少個。
3、 討論圖表的制作方法。出示教師的統計表讓幼兒討論它的優(yōu)點,能看出各種物品的多少,還能看出誰最多誰最少?并操作演示圖表的記錄方法:數字標號從0開始從下往上標,每一格表示數量一個,要統計的貨品用簡筆畫的方法畫在對應的格子下面,有多少物品就涂多少格子。
4、 幼兒嘗試用圖表的統計方法進行記錄。
三、 通過對超市商品的分類,學習和利用圖表方法統計貨品。
1、 請幼兒把超市的商品進行分類。師:看看我又采購了什么貨品?出示鉛筆、橡皮、水彩筆、碗、筷子、勺子、積木、皮球、風車,引導幼兒進行分類,并數數分別有多少。引導幼兒分類并把貨品放在貨架上嘗試合作學習。
2、 采用任務的形式請幼兒對各種類別的商品進行統計并進行檢驗。
3、 總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圖表法來統計物品的數量,但是還有許多種方法也可以統計物品的數量,以后我們再學。
四、 結束部分
1、 我們的超市全部準備好了,誰能給它取個名字呢?
2、 為了讓超市生意興隆,我們去宣傳,讓更多的人都知道我們的超市。(幼兒出教室)
課后反思:
本次活動的開展表面上是按超市的實際流程展開,實際上內在遵循了幼兒思維的發(fā)展,注重由易到難、逐層深入的原則,如:先讓幼兒自由的記錄,然后教師推薦新方法,大家共同分析,最后讓幼兒動手操作,并在集體中進行交流和檢驗,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意見,既起到與同伴分享交流、拓展經驗的作用,也自然地完成了互相驗證,讓幼兒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幼兒動手操作方面的訓練,提供讓幼兒自主操作,主動學習的機會。
17、大班數學教案《日歷》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日歷,學會看日歷。
2、了解日歷在生活中的運用及作用。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多種不同的日歷
活動過程:
一、出示日歷,引起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好多東西,我們來看看是什么?(日歷)
1、和幼兒一起說說日歷的樣子
2、引導幼兒觀察日歷
師:日歷里面有什么?(數字、文字等)
二、深入認知
老師這里有一本日歷,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認識年份。
師:這是哪一年的日歷?(2012年)
2、認識月份。
(1)一年的第一個月是幾月?最后一個月是幾月?12月過完后就表示一年結束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2)那一個月有多少天呢?這些小數字會告訴你。
一年有12個月,有的一個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學習查找日期
1、今天是幾月幾日?誰能從日歷中找出來?(幼兒示范)
2、老師的生日是11月7日,誰能找出來。
3、國慶節(jié)是幾月幾日?!來自快思老師教案.!誰能找出來?
4、老師說節(jié)日,幼兒在日歷上找出來,并進行評價。
三、活動延伸
小朋友之間互相提問、指認日期。
教學反思:
《綱要》指出幼兒數學活動的內容應從幼兒身邊取材,以幼兒身邊的日歷說起讓幼兒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和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初步認識日歷,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個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數。對日歷感興趣,初步感知時間概念,懂得珍惜時間。發(fā)展推理能力。
這對于我們班孩子來說是一個還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為了能讓幼兒的還子們學的開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問題引出主題。果然還子們的積極性一下了高起來了 。接著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問題讓孩子們的幫助解決。你帶的日歷是那一年的? 2011年、2012年、兔年、龍年的孩子們爭先恐后回答著。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歷最上面有數字2012的就是2012年。我的日歷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個月這一點大多數小朋友知道,可是對于每個月有不同的天數、認識幾月幾日他們還從來沒有學習過。
于是我在黑板上掛了一個大年歷,請他們觀察一個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個月的天數都是一樣的。孩子們的發(fā)現果然不出意外,他們問:老師,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還有這個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們發(fā)現這個問題后,我用"拳頭"形象地來區(qū)分大月小月,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孩子們在學中樂,玩中學,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在尋找日歷秘密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發(fā)現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有的孩子說:"老師,我發(fā)現了日歷上的數字顏色。""為什么不一樣呢?",我把這個球又拋給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說:"紅色是休息天,我們可以不上課。"有的孩子說:"不對,有的紅色不是休息天,是節(jié)日,你看!"還用自己發(fā)現的事實給你證明
在接下來的"找節(jié)日"環(huán)節(jié)中,當我說出節(jié)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應是幾月幾日,接著在年歷中找出來。在找的過程中,孩子們找得都對的,而且迅速還很快!可是我發(fā)現這樣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鍛煉了,于是我說:請幾個孩子到老師的日歷上來找。這下,孩子們更積極了。
整個活動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學得開心,首先老師必須帶動學習氣氛,讓每個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只有大家都參與了,老師教得開心,小朋友學得也開心。
18、大班數學教案《看誰的豆豆多》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不用的數數方法對20以內的物體數量進行正確點數,并通過數量比較判斷輸贏。
2、在兩兩合作的競賽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探究意識和大膽表述的能力。
3、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
20個操作盤,10筐蠶豆,磁性黑板一塊。
活動過程
一、組織討論,引出游戲。
提問:你們玩過剪刀石頭布的游戲嗎?怎么玩的?
師生小結:說完剪刀石頭布才能一起出拳,剪刀贏布、石頭贏剪刀、布贏石頭、一樣的叫平局。
二、數豆豆游戲,嘗試運用各種數數方法計數。
1、第一次游戲,交待規(guī)則:
(1)游戲玩法:2人一組,每組一籃豆豆,每人一個盤子。
聽老師說開始,就一起玩“剪刀石頭布”游戲,誰贏了誰就拿一粒豆,聽到結束,大家立即停止游戲,誰的豆豆多誰就是獲勝者。
(2)幼兒合作游戲。
(3)共同進行游戲分析:數數你贏了幾粒豆,比比誰的多?講講你的獲勝方法!
(4)小結:兩個好朋友一起玩《誰的豆豆多》這個游戲的時候,要分別數數自己和好朋友各有幾粒豆,誰的豆豆多,誰就獲勝。
2、第二次游戲,交待規(guī)則:
(1)換個朋友,兩人一組;誰贏了誰就從籃子里抓一把豆豆;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數數你得到了幾粒豆,誰的豆豆多,誰就贏。
(2)幼兒再次游戲。
(3)提問分析:剛剛誰贏了,你是怎么數的?能不能用不一樣的更快速的方法數一數?
(4)師生共同進行2個2個點數方法的鞏固,并驗證本次游戲兩個好朋友贏得的豆豆數量。
(5)小結:今天我們在“誰的豆豆多”的游戲中,既玩了“剪刀石頭布”的游戲,我們運用了不同的快速點數的方法,在最快的時間就知道誰輸誰贏。
三、給予孩子游戲獎勵,提升并進行經驗遷移。
1、引發(fā)幼兒討論:這么多蠶豆你們想和誰分享?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夠不夠呢?有什么更好更快速的方法數一數呢?
2、幼兒講述并適當演示。
3、拓展遷移:
孩子們說了各種不同的點數方法,到底哪一種方法更快更準確,大家可以回教室擺一擺、試一試,數一數,再把結果告訴老師好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從幼兒興趣出發(fā),對小班幼兒的“生成”內容進行探究
“有趣的豆寶寶”活動是在“春天”的主題背景下展開的。春天正是萬物復蘇、播種莊稼的季節(jié),幼兒也帶來了很多美麗、多姿的植物寶寶,教室里的植物角越來越豐富。一天早晨,為植物寶寶澆水的幼兒發(fā)現了一個露出一點點的紅薯芽,幼兒非常興奮,有的長時間地靜靜觀察,有的互相轉告……大家對此非常感興趣。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我們及時設計了本次學習活動 “有趣的豆寶寶”。
2、活動設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具有挑戰(zhàn)性,給予幼兒探索的空間
結合小班幼兒發(fā)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標和要求,我們通過認一認、聞一聞、比一比等各種感知覺讓幼兒全面認識各種豆子。我們還增加新鮮的蠶豆、豌豆請幼兒剝豆,讓幼兒體驗豆子的各種特點,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在集體活動后,我們又在延伸活動中讓幼兒觀察門衛(wèi)老伯伯種豆子,以及和爸爸媽媽一起嘗試種豆子,再次挑戰(zhàn)了幼兒對豆子特征的觀察,并引發(fā)幼兒種植豆子的興趣,為他們的繼續(xù)探索提供了空間。
3、親子互動,共同承擔教育任務、分享活動的快樂
從幼兒帶豆子到幼兒園→觀察豆子→剝豆子→ 品嘗豆子,“有趣的豆寶寶”活動在教室里開展得有聲有色,為了讓幼兒更全面地了解豆子,觀察豆子的播種和生長過程,我們別具匠心地請幼兒種豆子??紤]到小班幼兒年齡小,并且與家長一起進行種植,能在家長的指導下仔細地觀察,所以決定讓幼兒和家長一起種豆子。家長們十分配合,參與度很高,對于教師發(fā)放的“成長記錄”,很多家長都認真地以多種形式進行記錄,有的用照片加文字說明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有的以繪畫的形式進行記錄……仔細看這些記錄的內容,可以體驗和感受到在這一過程中親子互動的成功。這樣的方式,不但增進了家長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了解,而且還讓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分享與幼兒一起學習的快樂。
19、大班數學教案《手拉手》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能兩兩匹配的數是雙數,剩下一個不能兩兩匹配的數是單數。
2、教幼兒能區(qū)別10以內的單雙數,學習兩個兩個地計數。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培養(yǎng)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活動準備:
準備磁性教具:1-10的數字卡;一套水果圖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教師引導幼兒復習從1正數到10,然后從10倒數到1。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水果圖片,引導幼兒先說出名稱,再數出是幾個?最后用相應的數字卡表示出來。
2、教幼兒學習用筆把水果兩個兩個地圈起來,看看哪幾種水果剛好兩個兩個地圈好;哪幾種水果還掉有一個。
3、圈起來后,告訴幼兒像剛好圈起來的水果數字2、4、6、8、10是雙數;還剩一個沒有圈起來的水果數字1、3、5、7、9是單數。
4、進一步引導幼兒學習區(qū)分單雙數并理解單雙數的含義。游戲:"手拉手"。
請數名幼兒到前面來分成兩組,然后讓每組的幼兒兩兩進行手拉手,拉手后,看看哪組的幼兒剛好匹配成對,哪組卻剩有一人;最后說出哪組是單數,哪組是雙數。
5、利用游戲"數字寶寶回家"區(qū)別10以內的單雙數。
(1)引導幼兒在1-10的數字中分別找出哪些數字是單數,哪些數字是雙數。
(2)練習看標記分類擺放單雙數。("· "表示單數,"·· "表示雙數)讓幼兒按標記把1-10數字卡送到單雙數的家。
(三)結束部分:
啟發(fā)幼兒到戶外找一找哪些東西是單數,哪些東西是雙數。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比較高,但是過程中,老師說的太多,沒有讓幼兒充分的操作探索?;顒又?,可以請幼兒有兩次操作,第一次,讓幼兒用探索的方法來感受對稱剪紙;通過感受和對比,再整理幼兒的經驗與對稱剪紙的方法,最后,再進行操作。而剪出更多的小人則作為提升,激起幼兒在以后區(qū)角中再次嘗試的興趣。活動中,老師只要抓住一兩個重點進行講解,盡量做到少而精,不然,反而束縛、誤導了幼兒的思維。而在活動中,也要盡量的多給幼兒探索、操作的時間。
20、大班數學活動教案《誰大誰小》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用目測和觸摸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初步感知大小的相對性。
2、能排除顏色干擾,從三個大小不一的物體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3、發(fā)展初步的觀察和比較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顏色相同、大小不同的2頂帽子圖片大小不同的2件衣服圖片,寶寶、媽媽、爸爸頭像圖片各一。
2、大小明顯不同的物品若干:如皮球、積木、娃娃等,裝玩具用的大筐、口袋各一個。
3、大中小鞋子圖片各一,大中小不同的幾組物品:如皮球、花朵、玩具汽車等。
4、每組幼兒一盒油畫棒。
5、練習冊。
活動過程:
1、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辨認大小。
--出示兩頂顏色相同、大小不同的帽子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頂帽子的大小不同。
教師:這兩頂漂亮的帽子一樣嗎?(他們一個大,一個小。)它們是誰呢?哦!大的是媽媽的,小的是寶寶的。(教師出示媽媽和寶寶的頭像并為他們戴上帽子。)
--出示兩件大小不同的衣服,請幼兒說一說他們的大小。
教師:這兩件大小不同的衣服是誰的?(引導幼兒操作大的送給媽媽。小的送給寶寶)為什么呢?(請幼兒用"大""小"來描述)
--游戲:看誰找得快??匆豢?,摸一摸比較大小。
教師為幼兒準備許多大小不一的物品,分別放置在玩具筐和口袋里。請幼兒自由選擇,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找出玩具筐中大小不同的玩具兩個,或者摸出口袋中大小不同的玩具兩個,將大的送給媽媽,小的送給寶寶,比一比,看誰送得對。
2、比較三個物體的大小,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出示三雙顏色、大小不一的鞋子,辨認最大的和最小的。[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
教師:哇!這里有三雙鞋子,他們是爸爸的、媽媽、寶寶的。(教師出示爸爸、媽媽、寶寶的頭像。)哪一雙是爸爸的?(引導幼兒找出最大的。)這是最大的。那一雙的寶寶的?(引導幼兒找出最小的。)
--教師分別出示幾組大中小不一的皮球、花朵、玩具汽車等,幼兒看老師拿相應大小的物品,快速說出"最大的"、"最小的"。
3、操作練習冊,鞏固對大小的辨識。
活動反思:
1.這節(jié)課我們小朋友認識大于號,小于號,并學會了在活動中運用。知道,張大嘴巴的那面要朝大數。將數學融入到幼兒的生活中去,選擇他們熟悉的情境進行游戲,他們很感興趣。此次的教學活動進行的很順利,也很完美。
21、大班數學教案《測量》含反思
設計背景
經過一個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長高了不少,排隊每個都在比較高矮,為了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設計了數學課——測量
活動目標
1 能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自然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
2 體驗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方法。
3 初步理解測量的意義,增強幼兒動手能力。
4 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 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測量的意義,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
活動準備
直尺,長紙條,測量用的繩子,木棍,記錄紙。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找到兩種高矮差異不太明顯的植物,請幼兒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啟發(fā)幼兒用自然工具來測量兩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測量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測量時將測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組活動: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并且記錄下來。第二組用繩或者腳步來測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結果并記錄下來。[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第三組用棍子或者直尺來測量桌子,椅子的長度或寬度或高度,說出測量結果并記錄下來。
4 對照匯報結果引導幼兒探索:用長方形紙條自制量尺,寫上0——10的數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結,鼓勵幼兒用書,鉛筆,小棍,直尺來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
教學反思
學前階段的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對于這一活動我進行了反思:1 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22、大班數學教案《看看誰最長》含反思
設計意圖:
數學教育是教師與幼兒共同交往的過程,寬松、愉悅、融洽的人際關系雖然是無形的,它能使幼兒積極、主動、大膽、自信、自如地進行探索操作活動,它能使優(yōu)越的物質環(huán)境得到有效的利用。
教學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種子(量具)越長(或越大)測量次數越少,種子(量具)越短(或越小)測量的次數越多。
3、學會將測量的次數用記錄的方式記錄,并進行簡單統計。
4、培養(yǎng)同伴間互相協作的能力,體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
5、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用種子測量鉛筆的大致長度。
教學難點:
理解種子(量具)的長短(或大小)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教學準備:
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鉛筆、白云豆種子、花生種子各一;
學具:白云豆、花生若干(種子顆粒大小要大致相同)、記錄卡、記號筆、鉛筆與幼兒人數相同;有測量初步經驗。
教學過程:
一、探索自然測量方法
(鉛筆、白云豆、花生)“拿一種種子量一量鉛筆的長,用多少種子表示鉛筆的大致長度?!苯處熍c幼兒探索測量鉛筆的方法,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
分析: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來測量鉛筆的大致的長度,使幼兒對測量有一個由感性的認識到理性認識,給幼兒提供一個探索、交流的平臺,同時教師不急于告訴幼兒測量的方法,而是讓幼兒通過自己不斷的操作、不斷從失敗中尋找原因、積累經驗,自己發(fā)現怎樣測量才能把鉛筆的大致長度量出來,這樣的結論一定比教師直接告訴幼兒要好的多,此時,教師能夠轉變了一種教育觀---由告訴轉向探索,教師與幼兒共同探索和適時的指導,成為了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建立了一種積極主動的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交流、討論
(一)交流測量鉛筆的方法
1、請2-3個用不同方法測量鉛筆的幼兒大膽地將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訴同伴;
2、討論,剛才幾位幼兒說的方法誰的最好,最正確;
3、測量的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為第二次的開始點,依次接著量;
4、利用教具示范,教給幼兒正確測量鉛筆的方法,量時白云豆的一頭要對齊鉛筆的最頂邊,<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在白云豆的另一頭用記號筆做記號(畫一條短線,第二次量時要從記號開始節(jié)下去量)量完數一數,鉛筆的長有幾個白云豆長,提醒幼兒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測量出鉛筆的長度;
分析: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將自己的測量方法告訴同伴,給幼兒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為幼兒提供一個敢說、想說、會說的語言交流環(huán)境;教師小結和正確的示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和本領。
(二)交流測量發(fā)現的問題
1、看一看,剛才用不同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所用的種子數量是否一樣多?同樣的鉛筆用不同的種子,結果怎不一樣?是不是量錯了?為什么?
2、用兩種不同長度的種子測量鉛筆長度;
3、體驗量鉛筆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讓幼兒學習記錄種子的數量,幼兒測量時,一定將種子一頭對齊鉛筆的頂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測量結束處,開始第二次測量,并請幼兒講述測量的結果,引導幼兒觀察種子的長短,什么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少?什么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多?通過操作讓幼兒發(fā)現:白云豆長量出來的次數少,花生米種子短量出來的次數多。
4、測量物品時,物品的長度與測量的工具有關,量具越長(越大)測得次數少,量具越短(越小)測得次數越多。
分析:本環(huán)節(jié)將活動難點進行分散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理解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有關,再進一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發(fā)現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的關系。
延伸活動:
利用其他東西去量班上的別的物品,如:用鉛筆量桌面的邊長,用積木量自己坐的凳子腿的長度。理解測量結果與測量的量具有關,同時,在幼兒能夠接受的情況下,適當的進行替換游戲:一只鉛筆的長度可以用××粒白云豆來替換,或桌面的一個邊長可以用幾只鉛筆來代替。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是孩子們第一次借助種子作為量具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孩子興趣很好,也很投入,本次活動,無論是教材的選擇、目標的制定和教具、學具的準備都能充分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將枯燥無趣的測量活動,以孩子們感興趣的“種子”為載體,讓幼兒學習測量,同時,教師的循序漸進,由用一種種子測量鉛筆長度,引升為兩種種子測量,從而讓幼兒在測量中自然而然地發(fā)現量具的不同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在活動延伸時,教師還能恰到好處地引出“替換”,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對數學的一些概念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認識,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兒間存在著個性、智力、能力上的差異。為了真正發(fā)揮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與提高,數學活動中準備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難易結合、簡復結合,使每個幼兒都能輕松自如地駕馭和使用材料,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發(fā)現,自由探索,自我發(fā)展的目的。教師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發(fā)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操作活動的精髓。
23、大班主題教案《讓誰先吃好呢》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看了《讓誰先吃好呢》這個故事,我就琢磨著能不能把這個故事變成一堂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幼兒不僅僅是聽聽故事,還能在故事中明白道理。首先,我從故事中的動物們按自己的某一特征進行高矮,大小,長短,輕重的排序。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比較發(fā)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并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
2、增強幼兒對排序操作活動的興趣,逐步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觀察、比較和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
3、能用符號、數字等記錄自己的操作結果。
4、探索、發(fā)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 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比較發(fā)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并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
2.活動難點:在數石頭游戲中,比出動物間的輕重關系,并記錄操作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讓誰先吃好呢。
2.排序卡、
3、記錄卡、動物與石頭的比較圖、水彩筆若干、水果。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
1)師(點擊課件):今天,我給大家?guī)砹艘恍﹦游锱笥?,你們看,它們都是誰?數一數,一共有幾位朋友?(猴子、長頸鹿、兔子、犀牛、鱷魚、毛毛蟲;6位朋友)
2)師:這些動物朋友都有一個最大的外形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們的名字一塊兒說出來嗎?
(長耳朵小兔、大嘴巴鱷魚、高個子長頸鹿、長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蟲)
2. 了解桃子的特征。
(1)師(點擊課件):咦,這是什么呢?(桃子)
(2)師:看看,這個桃子長得什么樣?(圓圓的;愛心形狀;紅紅的;黃黃的;大大的)
(3)師:哇,這樣一個愛心形狀的、圓圓的,又紅又黃的大桃子,要是現在就放在我們鼻子底下,聞上去又會是什么味道?(香香的)
(4)師:真想吃一口呀,你們想吃嗎?(想)長耳朵兔子、長尾巴猴子、高個子長頸鹿、大肚皮犀牛、大嘴巴鱷魚、小小的毛毛蟲和我們一樣,看到這個桃子,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都想先吃到這個大桃子,到底誰先吃好呢?
二、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 按動物高矮、大小、長短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A.師(點擊課件):長頸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你們猜它會說什么?(按個子的高矮順序來吃水果)那就得先量量看,誰的個子最高了。
B.師(點擊課件):瞧,他們每人都找了一棵大樹開始量了起來。動物們和大樹的什么比?(樹干)
C.師:它們一個個都緊貼著樹干,認真的量著。小兔說:“不公平不公平,鱷魚把自己的尾巴也算上啦?”小朋友們再看看,我們量身高的時候還要注意哪些問題。(不能站在高處、不能踮腳,要站在同一平面上)
你們看出來了嗎?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D.出示高矮排序圖。
E.講述故事:“看見了吧?看見了吧?我的個子最高,所以得我先吃!”長頸鹿把脖子伸得長長的,剛要去咬那個又大又紅的桃子。
(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A.師(點擊課件):“不行,這么大的桃子,當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鱷魚張著一張大嘴,站了出來。到底誰的嘴巴最大?
B.師(點擊課件):“我的嘴巴大!”(犀牛聲音)“誰說的!我的嘴巴才是最大的呢!”(鱷魚聲音)
C.師:你們說,誰的嘴巴最大?(鱷魚)
E.講述故事:“聽見沒,聽見沒有?我的嘴巴最大,當然是我先吃了!”鱷魚使足了全身的勁兒,張大嘴巴,馬上就要咬到這個又大又紅的桃子了……
(3)按耳朵的長短排序。
A.師(點擊課件):“這么做不行!”蹦蹦跳跳的兔子豎著耳朵跑過來。
B.師:欸,兔子會說什么呢?(誰耳朵長誰吃)
C.師:那就是說得按什么順序來吃桃子?(長短順序)
D.師:按什么的長短順序,誰能完整的說一說?(按耳朵的長短順序吃)
E.師(點擊課件):對,應該按照耳朵長短的順序、誰的耳朵長誰先吃!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誰的耳朵最長吧。“看,還是我的耳朵最長吧!”小個子的兔子好不容易夠到長頸鹿的脖子,說道。
(4)按尾巴的長短排序。
師(點擊課件):“這樣也不對!”小猴子倒掛在樹上,大喊了一聲?!暗冒凑瘴舶烷L短的順序吃桃子,尾巴長的先吃!”猴子甩著自己的長尾巴說道:“當然最長的肯定是我,我先吃”
2.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1)討論比重方法。
A.師(點擊課件):“不行”,這時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的跺著腳說。
B.師:剛才,長頸鹿要求比個子的高矮,鱷魚要求比嘴巴的大小,兔子和猴子分別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長短。(出示大小、長短排序圖)
C.師: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會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誰最重)
D.師(點擊課件):對,這么大的桃子,就應該按體重的順序來,誰最沉誰先吃!犀牛大聲說道。
E.師:那體重得得怎么稱啊?用什么好辦法呢?(你們想的辦法可真多,看看小動物們想了什么辦法呢?)(蹺蹺板)
F.點擊圖片,師生討論:運用蹺蹺板稱重,一頭坐小動物,一頭放石頭。
師:你們平時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是怎么玩的?(一蹺一蹺的,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
師:兩個人玩蹺蹺板時,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想一想,蹺得高的表示重還是輕呢?蹺得低呢?如果蹺蹺板是平的,又說明什么呢?(蹺得高表示輕;蹺得低表示重;蹺蹺板是平的,表示一樣重)
師:那用蹺蹺板怎么稱出動物們的重量呢?(一邊坐小動物,一邊放上石頭)
師:那怎么比出誰重、誰輕呢?(只要數一數石頭的數量就可以了)
師:石頭多的就表示什么?石頭少的呢?(石頭表示重,石頭少表示輕)
L.師:真是一個好主意。瞧,小動物們找來了許多一樣大、一樣重的石頭,爭先恐后的坐到蹺蹺板上,忙著稱自己的體重。(看PPT)有的蹺蹺板是平衡的,表示(兩邊一樣重);有的蹺蹺板是傾斜的,表示(兩邊不一樣重)。
師: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不一樣重的,毛毛蟲和這1塊石頭比,誰蹺在上面,誰蹺在下面?這說明毛毛蟲和這一塊石頭相比,誰重誰輕?(毛毛蟲的重量比一塊石頭輕),教師演示記錄:用個什么符號表示毛毛蟲比一塊石頭輕好呢?(發(fā)散)
師:猴子與石頭的比較情況呢?(猴子蹺在下面,石頭蹺在上面,有4塊石頭。)邊演示邊記錄,用什么符號表示猴子比4塊石頭重呢?(發(fā)散)
比高矮、大小、長短時,它們個個整齊的排好隊,比得清清楚楚??蛇@一次它們每人一個蹺蹺板,誰都沒法互相數一數。為了公平起見,等會兒,我們來幫它們數數有每人稱出了幾塊石頭的重量。數的時候,既不要漏數,也不要重復數,數完了就馬上把石頭的數量記在方格里。先數完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換,檢查一下,數得對嗎?記得對嗎?好,開始。
(2)幼兒數石頭,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數石頭結果,教師記錄。
A.師:數好了嗎?看著記錄卡告訴我,大嘴巴鱷魚有幾塊石頭那么重?犀牛有幾塊石頭那么重?長頸鹿有幾塊石頭那么重?
(4)比出動物的輕重。
A.師:現在我們一比就知道誰最重了?老師為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套動物卡片,請小朋友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給他們排排序。(幼兒操作,老師巡回指導)
B、師:請小朋友來說說你的排序結果(邊請幼兒說,邊在黑板上演示)看看你們都排對了嗎?
C.師(點擊課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這個桃子應該我先吃。犀牛朝著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過去……
3.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
(1)師(點擊課件):“不行”這個時候一點也不起眼兒的毛毛蟲大喊一聲?!盀槭裁床还苁裁错樞?,都要從最大的開始!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我是第一;要論誰的嘴巴最小,我也是第一;耳朵最短的動物,我還是第一名;要說尾巴最短的,我又是第一名;還有,要是問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的不還是我嘛!從小的順序開始,第一名都是我!所以,這個桃子就應該是我先吃!”(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
(2)師(出示排序圖):咦,比誰最高,長頸鹿是第一名;比誰的嘴巴最大時,鱷魚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長、尾巴最長時,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誰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出示毛毛蟲排序圖)現在,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毛毛蟲是第一;比誰的嘴巴最小,毛毛蟲也是第一;比耳朵最短的動物,毛毛蟲還是第一名,要說尾巴最短的,毛毛蟲又是第一名;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不還是毛毛蟲嘛!
(3)師:你們覺得毛毛蟲說得有道理嗎?(有、沒有)你說沒有道理,你說有道理,別急,我們一個個說說自己的道理。
(4)引導幼兒各自講述自己的道理。
A.師:你先說。為什么沒道理?
B.師:你來說,為什么有道理?(大的要讓小的)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fā)生?(排隊、坐座位、做操時)
C、請小朋友也來按毛毛蟲說的按從矮到高的順序嘗試進行排序,再按從輕到重的順序進行排序。
(評析:讓幼兒大膽講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兒在與伙伴的思維碰撞中,領悟高矮、大小、長短、輕重正逆排序的實際意義,在師幼、幼幼的拋接中,活動重點迎刃而解。)
三、品嘗桃子。
1.師(點擊課件):看來,毛毛蟲說的很有道理。它一邊說著,一邊“嗖”的一下鉆進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的品嘗著,邊吃邊說“朋友們一起來吃吧,桃子真好吃呀!”6只小動物,一起分享著又大又紅又香的桃子。
2.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老師為每組小朋友準備了一個水果,請小朋友們像小動物這樣,按不同的標準,來比一比,排一排,看誰先吃水果。
四、結束:
幼兒分組用正向逆向等方式 進行排序 分享水果
師:請小朋友先分組討論,說說你們準備按什么順序進行排序吃水果。
教學反思
《讓誰先吃好呢》是一個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的繪本故事。將這個故事轉化為數學活動時,我反復思量,尋找著繪本與幼兒數學活動的結合點;大膽剪裁,調整著作品與幼兒經驗的契入面,仔細閱讀故事,我發(fā)現其中隱藏著兩條線索,第一條是“讓誰先吃好呢”,這就象一個謎,始終貫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第二條是動物們按某一特征進行高矮、大小、長短、輕重的排序,這正是本次活動的價值所在。在活動設計中,我就牢牢的把握住了這兩條主線,制訂了具有適宜性、指向性的活動目標,即以“讓誰先吃”的故事情景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比重經驗的不斷建構。整個活動過程生動有趣,兩條主線并駕齊驅、相互交織,若隱若現、相互貫通。在主題鮮明的情景化教學中,自然無痕的滲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稱重游戲、符號的實際運用?;顒幽繕嗽谶^程中自然展現、層層鋪展、一一達成。
活動中,我能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與幼兒進行互動。始終遵循教師主導,幼兒主體的原則。比如在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時,毛毛蟲站出來說應該我先吃,教師沒有直接說出結果而是讓幼兒各抒己見,大膽講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兒在與伙伴的思維碰撞中,領悟高矮、大小、長短、輕重正逆排序的實際意義,在師幼、幼幼的拋接中,活動重點迎刃而解。讓幼兒在活動中,興趣高漲,一直在玩中學習,活動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但是,在教學活動中,雖然我盡量做到讓全體幼兒都加入到游戲中來,但是還是對個別幼兒的關注度不夠,對幼兒的個別引導上還是不夠,我的設問有的幼兒不會,我就顯得有點急躁,不能用語言好好的激化幼兒自主的思維,有時候老師就一一幫助幼兒解決了問題,這一點上,我做得很不好,所以在后面的評課中也有老師提出了這樣的意見,我會虛心的接受,在下次活動課的時候如果再遇見這樣的問題,我一定戒焦戒躁,盡量提出問題想辦法和幼兒一起解決問題,讓所有的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讓自己的教學活動更加完美!
24、大班數學優(yōu)秀教案《好吃的食品》含反思
活動目標:
1. 認識條形統計圖,感知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2. 能夠運用條形統計圖,對物品進行分類,并發(fā)現一組物品的數量特點。
活動準備:
小塊積木人手一個,可拆分的橫向縱向坐標。"來;自.屈;老師;教.案;分四組,每組一筐各種食品的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通過談話,引出主題。
引出話題,我愛吃什么?討論生活中我愛吃的食品。
二、幼兒逐一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食品,并用小貼片統計。展示條形統計的過程。
1、教師出示各種食品圖標將他們貼在橫向坐標的下方。幼兒每人手中一個木塊,依次將手中木塊貼在對應的最愛吃的食品圖標的上方。
2、觀察小朋友的選擇結果,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什么食品選的小朋友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兒一眼就看出小食品的上方木塊排列形成的柱形最高,小食品最受歡迎。)幼兒點數木塊說出每種食品被選的人數。
3、出示坐標,清幼兒觀察坐標上的數字。對比發(fā)現,數字的間距剛好是小木塊的高度。原來,我們不用點數數字塊,只要使用尺子量一量每組柱子的高度就知道哪種食物有多少小朋友選了它。
三、小組統計。
教師以游戲的口吻說: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食品,請大家來統計一下,共有多少種?每種有多少個?
教師和小朋友一同討論條形統計的具體方法。
四、請幼兒觀察每組統計的結果。
教師:蔬菜和水果對我們身體有益,我們要適當多吃,而小食品雖然美味,但是沒有營養(yǎng),我們可以品嘗,但是吃過量對身體有害。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直觀的體驗來感知條形統計的方法和特點。大班孩子喜歡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的游戲情景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興趣,活動設計圍繞孩子們的操作體驗,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抽象的條形統計深入淺出的在活動中詮釋出來。教師將這一活動與健康領域進行整合,不僅僅是為了統計而統計,而是把這一活動作為建立孩子們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態(tài)度的過程,促使孩子們在探索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提升能力的活動。整體效果較好。
25、幼兒大班數學教案《誰大誰小》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用目測和觸摸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初步感知大小的相對性。
2、能排除顏色干擾,從三個大小不一的物體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養(yǎng)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1、顏色相同、大小不同的2頂帽子圖片大小不同的2件衣服圖片,寶寶、媽媽、爸爸頭像圖片各一。
2、大小明顯不同的物品若干:如皮球、積木、娃娃等,裝玩具用的大筐、口袋各一個。
3、大中小鞋子圖片各一,大中小不同的幾組物品:如皮球、花朵、玩具汽車等。
4、每組幼兒一盒油畫棒。
5、練習冊。
活動過程:
1、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辨認大小。
--出示兩頂顏色相同、大小不同的帽子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頂帽子的大小不同。
教師:這兩頂漂亮的帽子一樣嗎?(他們一個大,一個小。)"屈,老師.教案,網出,處!它們是誰呢?哦!大的是媽媽的,小的是寶寶的。(教師出示媽媽和寶寶的頭像并為他們戴上帽子。)
--出示兩件大小不同的衣服,請幼兒說一說他們的大小。
教師:這兩件大小不同的衣服是誰的?(引導幼兒操作大的送給媽媽。小的送給寶寶)為什么呢?(請幼兒用"大""小"來描述)
--游戲:看誰找得快??匆豢矗幻容^大小。
教師為幼兒準備許多大小不一的物品,分別放置在玩具筐和口袋里。請幼兒自由選擇,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找出玩具筐中大小不同的玩具兩個,或者摸出口袋中大小不同的玩具兩個,將大的送給媽媽,小的送給寶寶,比一比,看誰送得對。
2、比較三個物體的大小,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出示三雙顏色、大小不一的鞋子,辨認最大的和最小的。
教師:哇!這里有三雙鞋子,他們是爸爸的、媽媽、寶寶的。(教師出示爸爸、媽媽、寶寶的頭像。)哪一雙是爸爸的?(引導幼兒找出最大的。)這是最大的。那一雙的寶寶的?(引導幼兒找出最小的。)
--教師分別出示幾組大中小不一的皮球、花朵、玩具汽車等,幼兒看老師拿相應大小的物品,快速說出"最大的"、"最小的"。
3、操作練習冊,鞏固對大小的辨識。
活動反思:
這節(jié)課我們小朋友認識大于號,小于號,并學會了在活動中運用。知道,張大嘴巴的那面要朝大數。將數學融入到幼兒的生活中去,選擇他們熟悉的情境進行游戲,他們很感興趣。此次的教學活動進行的很順利,也很完美。
26、大班數學優(yōu)秀教案《好吃的西紅柿》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樂于參加數數活動在游戲中體驗群數的樂趣。
2、理解10個群數的意義,懂得在生活中利用10的群數解決實際問題。
3、激發(fā)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4、教幼兒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1)幼兒會數100以內的數
(2)掌握數量10的點數
2、材料準備:幼兒人手一份塑料棒(50根),人手一份小西紅柿(30),若干根竹簽。
活動重難點
學習運用整十的方法點數數量較多的物品。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買來了很多西紅柿,我想請小朋友幫忙數一數,看看我送給你多少個西紅柿。
2.第一次體驗數西紅柿。
(1)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點數西紅柿
師:比一比,看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數出西紅柿的數量。
(2)分享交流。 盤子里有多少個西紅柿?你是用什么方法數出來的?"教案來自:屈;老師教;案網."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能數得又快又準?
小結:為了能又快又準確地點數西紅柿,我們可以將10個西紅柿串成一串,看看有多少串就知道有多少個西紅柿。
3.第二次體驗數西紅柿。
(1)幼兒運用整十數的方法再次數西紅柿。(教師引導幼兒將西紅柿10個一串地串在繩子上。)
(2)幼兒分享交流。
師:你們認為哪種數西紅柿的方法好?為什么?
小結:當物品的數量比較多時,我們可以用10個串一串的辦法來準確點數物品的數量。
4.游戲:“數塑料棒”。
(1)幼兒自由操作。引導幼兒用同樣的方法數塑料棒,理解10個群數的意義。
(2)師幼共同檢查幼兒的操作結果。
活動反思
本次數學活動的重點是學習運用整十的方法點數數量較多的物品,經過大班上個學期的學習,孩子們懂得按兩個兩個的數數,孩子們也初步的了解了按群數來數數的含義,有了上學期的數數基礎,本次活動能將物體運用整十的方法點數數量較多的物品,起到了鞏固和奠基的作用,本次活動我以談話和出示西紅柿樹來直接切入主題,幼兒都能積極回答問題,并說出自己的想法,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利用兩個兩個的數西紅柿樹上的果實。
通過本節(jié)活動,存在著許多的不足:第一環(huán)節(jié)第一次體驗數西紅柿,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利用有洞口的物品來代替西紅柿,并給幼兒提供繩子,通過比一比,看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數出西紅柿的數量,操作完后,我發(fā)現孩子們都是兩個兩個的數,沒有達到本節(jié)課的目標,我馬上轉變策略,通過引導孩子們利用繩子串10個物品為一串,串完了以后,我們再來數一數多少串就知道總數。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應該自己先提出問題,然后讓幼兒自由自發(fā)的想一想我們要利用什么方法才能又快又準的數出總數,然后我利用孩子提出的方法來操作和驗證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們共同尋找整十的點數方法,這樣孩子對點數數量較多的物品有了思考和方法以后,對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在最后的的游戲環(huán)節(jié),我應該設一個比賽的場景或者一個生活場景,讓幼兒用我們今天學的新本領又快又準的整十的數數方法來點數塑料棒,這樣既激發(fā)了孩子的參與性,又達到了孩子運用所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7、大班數學教案《讓誰先吃好呢》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
2.在數石頭游戲中,比較動物的輕重。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讓誰先吃好呢。
2.排序卡、記錄卡、動物與石頭的比較圖、鉛筆橡皮若干。
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按動物個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長短、尾巴長短、體重的輕重進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2.活動難點:在數石頭游戲中,比出動物間的輕重關系,并嘗試運用“〈、〉、=”號記錄操作結果。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
1.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師(點擊課件):今天,我給大家?guī)砹艘恍﹦游锱笥?,你們看,它們都是誰?數一數,一共有幾位朋友?(猴子、長頸鹿、兔子、犀牛、鱷魚、毛毛蟲;6位朋友)(2)師:這些動物朋友都有一個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們的名字一塊兒說出來嗎?
(長耳朵小兔、大嘴巴鱷魚、高個子長頸鹿、長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蟲)(評析:把動物的最大特征和動物名完整講述,既發(fā)展了幼兒細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兒對這六種動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作了有效鋪墊。)
2. 了解桃子的特征。
(1)師(點擊課件):咦,這是什么呢?(桃子)(2)師:看看,這個桃子長得什么樣?(圓圓的;愛心形狀;紅紅的;黃黃的;大大的)(3)師:哇,這樣一個愛心形狀的、圓圓的,又紅又黃的大桃子,要是現在就放在我們鼻子底下,聞上去又會是什么味道?(香香的)(4)師:真想吃一口呀,你們想吃嗎?(想)長耳朵兔子、長尾巴猴子、高個子長頸鹿、大肚皮犀牛、大嘴巴鱷魚、小小的毛毛蟲和我們一樣,看到這個桃子,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都想先吃到這個大桃子。
(評析:對桃子形狀、顏色、大小特征的講述,以及對桃子氣味的猜測,既“勾”起了幼兒品嘗桃子的欲望,又“喚”起了他們對動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嘗心境的理解,適時、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動的一條暗藏線索“讓誰先吃好呢?”。)
二、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 按動物高矮、大小、長短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A.師(點擊課件):“按照個子的順序吃怎么樣?”長頸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說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誰的個子最高了。毛毛蟲說:“不能站在高的地方量,量的時候不能把尾巴算上”小兔說:“踮起腳來量也不行?!?/p>
B.師(點擊課件):瞧,他們每人都找了一棵大樹開始量了起來。動物們和大樹的什么比?(樹干)
C.師:它們一個個都緊貼著樹干,認真的量著。小朋友,你們看出來了嗎?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D.出示高矮排序圖。
E.講述故事:“看見了吧?看見了吧?我的個子最高,所以得我先吃!”長頸鹿把脖子伸得長長的,剛要去咬那個又大又紅的桃子。
(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A.師(點擊課件):“不行,這么大的桃子,當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鱷魚張著一張大嘴,站了出來。到底誰的嘴巴最大?
B.師(點擊課件):“我的嘴巴大!”(犀牛聲音)“誰說的!我的嘴巴才是最大的呢!”(鱷魚聲音)
C.師:你們說,誰的嘴巴最大?(鱷魚)
E.講述故事:“聽見沒,聽見沒有?我的嘴巴最大,當然是我先吃了!”鱷魚使足了全身的勁兒,張大嘴巴,馬上就要咬到這個又大又紅的桃子了……(3)按耳朵的長短排序。
A.師(點擊課件):“這么做不行!”蹦蹦跳跳的兔子豎著耳朵跑過來。
B.師:欸,兔子會說什么呢?(誰耳朵長誰吃)
C.師:那就是說得按什么順序來吃桃子?(長短順序)
D.師:按什么的長短順序,誰能完整的說一說?(按耳朵的長短順序吃)
E.師(點擊課件):對,應該按照耳朵長短的順序、誰的耳朵長誰先吃!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誰的耳朵最長吧?!翱?,還是我的耳朵最長吧!”小個子的兔子好不容易夠到長頸鹿的脖子,說道。
(4)按尾巴的長短排序。
師(點擊課件):“這樣也不對!”小猴子倒掛在樹上,大喊了一聲?!暗冒凑瘴舶烷L短的順序吃桃子,尾巴長的先吃!”猴子甩著自己的長尾巴說道:“當然最長的肯定是我,我先吃”
(評析:按高矮、大小、長短排序時,問題深入淺出的有效推進;比高矮,突出了“小動物和什么比?”,使幼兒掌握了高矮比較中參照對象的統一性;比大小,測重了讓幼兒目測比較,快速的比出了結果;比長短,設置了懸念,讓幼兒猜測兔子會提出什么要求。可以說,不同的提問角度,使幼兒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著活躍的思維。)2.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1)討論比重方法。
A.師(點擊課件):“不行”,這時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的跺著腳說。
B.師:剛才,長頸鹿要求比個子的高矮,鱷魚要求比嘴巴的大小,兔子和猴子分別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長短。(出示大小、長短排序圖)
C.師: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會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誰最重)
D.師(點擊課件):對,這么大的桃子,就應該按體重的順序來,誰最沉誰先吃!犀牛大聲說道。
E.師:那體重得得怎么稱啊?用什么好辦法呢?(蹺蹺板)F.師生討論:運用蹺蹺板稱重,一頭坐小動物,一頭放石頭。
師:你們平時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是怎么玩的?(一蹺一蹺的,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師:兩個人玩蹺蹺板時,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想一想,蹺得高的表示重還是輕呢?蹺得低呢?如果蹺蹺板是平的,又說明什么呢?(蹺得高表示輕;蹺得低表示重;蹺蹺板是平的,表示一樣重)師:那用蹺蹺板怎么稱出動物們的重量呢?(一邊坐小動物,一邊放上石頭)師:那怎么比出誰重、誰輕呢?(只要數一數石頭的數量就可以了)師:石頭多的就表示什么?石頭少的呢?!出自:快思老.師!(石頭表示重,石頭少表示輕)L.師:真是一個好主意。瞧,小動物們找來了許多一樣大、一樣重的石頭,爭先恐后的坐到蹺蹺板上,忙著稱自己的體重。比高矮、大小、長短時,它們個個整齊的排好隊,比得清清楚楚??蛇@一次它們每人一個蹺蹺板,誰都沒法互相數一數。為了公平起見,等會兒,我們來幫它們數數有每人稱出了幾塊石頭的重量。數的時候,既不要漏數,也不要重復數,數完了就馬上把石頭的數量記在方格里。先數完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換,檢查一下,數得對嗎?記得對嗎?好,開始。
(評析:幫助幼兒回憶玩蹺蹺板的經驗,為幼兒的思維搭建了情景化、游戲化的平臺。)
(2)幼兒數石頭,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數石頭結果,教師記錄。
A.師:數好了嗎?看著記錄卡告訴我,哪幾個小動物稱出來的石頭數量少(毛毛蟲、兔子、猴子)
B.交流記錄毛毛蟲的稱重情況,認識小于號:
①師:好,咱們先從蹺蹺板上石頭最少的開始記,誰的蹺蹺板上石頭最少?(毛毛蟲)有幾塊石頭?
②師:毛毛蟲和這1塊石頭比,誰蹺在上面,誰蹺在下面?這說明毛毛蟲和這一塊石頭相比,誰重誰輕?(毛毛蟲的重量比一塊石頭輕)③師:我們趕快記錄下來,毛毛蟲連一塊石頭的重量都沒有,我們應該怎么記呢?
?、軒煟合胂肟?,我們學過一些什么符號。(引導幼兒回憶經驗:+、-、=)今天老師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個新的符號小于號——“〈”,(邊記邊讀)毛毛蟲的重量小于一塊石頭的重量。
C.交流記錄兔子的稱重情況:
?、賻煟和米邮菐讐K石頭的重量?(3塊)②師:兔子和這3塊石頭比,誰蹺在上,誰蹺在下?(蹺蹺板是平的,兔子和3塊石頭一樣重)③師:兔子和3塊石頭一樣重,表示相等,我們學過什么符號?
?、芤龑в變夯貞浗涷灒哼\用“=”記錄。
D.交流記錄猴子的稱重情況:
①師:猴子與石頭的比較情況呢?(猴子蹺在下面,石頭蹺在上面,有4塊石頭。)②師:那我們又應該怎么記呢?剛才我們認識了小于號,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認識一個新的符號,那就是——“〉”,(邊記邊讀)猴子的重量大于4塊石頭的重量)
E.師:剛才這三個小動物的蹺蹺板上石頭少,我們一眼就能數出石頭的數量,長頸鹿、鱷魚、犀牛的蹺蹺板上的石頭好多呀,你們一個個的告訴我,分別有幾塊石頭?
F.運用相同的方法分別記錄長頸鹿、鱷魚、犀牛的稱重結果。
(評析:引導幼兒運用合適的符號記錄操作結果,既是對動物與石頭比重的科學表示,又拓展了幼兒對“等號、小于號、大于號”實際運用的經驗,體現了幼兒數學知識的有效整合。)
(4)比出動物的輕重。
A.師:現在我們一比就知道誰最重了?誰排第二個?第三重呢?第四重?第五重?最輕的是誰呀?
B.出示重量排序圖:
C.師(點擊課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這個桃子應該我先吃。犀牛朝著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過去……
3.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
(1)師(點擊課件):“不行”這個時候一點也不起眼兒的毛毛蟲大喊一聲?!盀槭裁床还苁裁错樞?,都要從最大的開始!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我是第一;要論誰的嘴巴最小,我也是第一;耳朵最短的動物,我還是第一名;要說尾巴最短的,我又是第一名;還有,要是問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的不還是我嘛!從小的順序開始,第一名都是我!所以,這個桃子就應該是我先吃!”
(2)師(出示排序圖):咦,比誰最高,長頸鹿是第一名;比誰的嘴巴最大時,鱷魚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長、尾巴最長時,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誰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出示毛毛蟲排序圖)現在,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毛毛蟲是第一;比誰的嘴巴最小,毛毛蟲也是第一;比耳朵最短的動物,毛毛蟲還是第一名,要說尾巴最短的,毛毛蟲又是第一名;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不還是毛毛蟲嘛!
(評析:故事與提問的交互進行,看似話語相同,但實際是給幼兒思維的一個緩沖。)
(3)師:你們覺得毛毛蟲說得有道理嗎?(有、沒有)你說沒有道理,你說有道理,別急,我們一個個說說自己的道理。
(4)引導幼兒各自講述自己的道理。
A.師:你先說。為什么沒道理?
B.師:你來說,為什么有道理?(大的要讓小的)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fā)生?(排隊、坐座位、做操時)(評析:讓幼兒大膽講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兒在與伙伴的思維碰撞中,領悟高矮、大小、長短、輕重正逆排序的實際意義,在師幼、幼幼的拋接中,活動重點迎刃而解。)
三、品嘗桃子。
1.師(點擊課件):看來,毛毛蟲說的很有道理。它一邊說著,一邊“嗖”的一下鉆進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的品嘗著,邊吃邊說“朋友們一起來吃吧,桃子真好吃呀!”6只小動物,一起分享著又大又紅又香的桃子。
2.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
(評析:“大家一起品嘗桃子”是一個有趣的結尾,讓幼兒在感受分享的同時,又使“讓誰先吃好呢?”的線索貫穿始終。)
活動反思:
《讓誰先吃好呢》是一個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的繪本故事。將這個故事轉化為數學活動時,我反復思量,尋找著繪本與幼兒數學活動的結合點;大膽剪裁,調整著作品與幼兒經驗的契入面。品味活動,我有以下兩點感想:
1.活動過程生動有趣,自然流暢的蘊含著活動的目標。
仔細閱讀故事,我發(fā)現其中隱藏著兩條線索,第一條是“讓誰先吃好呢”,這就象一個謎,始終貫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第二條是動物們按某一特征進行高矮、大小、長短、輕重的排序,這正是本次活動的價值所在。在活動設計中,我把握住了這兩條主線,制訂了具有適宜性、指向性的活動目標,即以“讓誰先吃”的故事情景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比重經驗的不斷建構。整個活動過程生動有趣,兩條主線并駕齊驅、相互交織,若隱若現、相互貫通。在主題鮮明的情景化教學中,自然無痕的滲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稱重游戲、符號的實際運用。活動目標在過程中自然展現、層層鋪展、一一達成。
2.提問設計恰到好處,推波助瀾的激活著幼兒的思維。
活動中的另一個亮點是,教師的提問有價值。教師有效地運用了設疑、插問、推問等方式,不斷的幫助幼兒遷移生活經驗、游戲經驗、知識經驗,激發(fā)著幼兒對于作品內容的好奇與探究,激活著幼兒多方面思維的訓練。可以說,有效的提問使整個活動體現現結構嚴謹、自然流暢的特點,有效的提問使幼兒的思維在“聚合”和“發(fā)散”間自然轉換,使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多元發(fā)展!
28、大班數學優(yōu)質課教案《讓誰先吃好呢》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
2.在數石頭游戲中,比較動物的輕重。
3.培養(yǎng)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課件:讓誰先吃好呢。
2.排序卡、記錄卡、動物與石頭的比較圖、鉛筆橡皮若干。
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按動物個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長短、尾巴長短、體重的輕重進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2.活動難點:在數石頭游戲中,比出動物間的輕重關系,并嘗試運用“〈、〉、=”號記錄操作結果。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
1.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師(點擊課件):今天,我給大家?guī)砹艘恍﹦游锱笥眩銈兛?,它們都是誰?數一數,一共有幾位朋友?(猴子、長頸鹿、兔子、犀牛、鱷魚、毛毛蟲;6位朋友)
(2)師:這些動物朋友都有一個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們的名字一塊兒說出來嗎?
(長耳朵小兔、大嘴巴鱷魚、高個子長頸鹿、長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蟲)(評析:把動物的最大特征和動物名完整講述,既發(fā)展了幼兒細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兒對這六種動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作了有效鋪墊。)
2. 了解桃子的特征。
(1)師(點擊課件):咦,這是什么呢?(桃子)
(2)師:看看,這個桃子長得什么樣?(圓圓的;愛心形狀;紅紅的;黃黃的;大大的)
(3)師:哇,這樣一個愛心形狀的、圓圓的,又紅又黃的大桃子,要是現在就放在我們鼻子底下,聞上去又會是什么味道?(香香的)
(4)師:真想吃一口呀,你們想吃嗎?(想)長耳朵兔子、長尾巴猴子、高個子長頸鹿、大肚皮犀牛、大嘴巴鱷魚、小小的毛毛蟲和我們一樣,看到這個桃子,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都想先吃到這個大桃子。
(評析:對桃子形狀、顏色、大小特征的講述,以及對桃子氣味的猜測,既“勾”起了幼兒品嘗桃子的欲望,又“喚”起了他們對動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嘗心境的理解,適時、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動的一條暗藏線索“讓誰先吃好呢?”。)
二、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 按動物高矮、大小、長短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A.師(點擊課件):“按照個子的順序吃怎么樣?”長頸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說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誰的個子最高了。毛毛蟲說:“不能站在高的地方量,量的時候不能把尾巴算上”小兔說:“踮起腳來量也不行?!?/p>
B.師(點擊課件):瞧,他們每人都找了一棵大樹開始量了起來。動物們和大樹的什么比?(樹干)
C.師:它們一個個都緊貼著樹干,認真的量著。小朋友,你們看出來了嗎?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D.出示高矮排序圖。
E.講述故事:“看見了吧?看見了吧?我的個子最高,所以得我先吃!”長頸鹿把脖子伸得長長的,剛要去咬那個又大又紅的桃子。
(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A.師(點擊課件):“不行,這么大的桃子,當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鱷魚張著一張大嘴,站了出來。到底誰的嘴巴最大?
B.師(點擊課件):“我的嘴巴大!”(犀牛聲音)“誰說的!我的嘴巴才是最大的呢!”(鱷魚聲音)
C.師:你們說,誰的嘴巴最大?(鱷魚)
E.講述故事:“聽見沒,聽見沒有?我的嘴巴最大,當然是我先吃了!”鱷魚使足了全身的勁兒,張大嘴巴,馬上就要咬到這個又大又紅的桃子了……
(3)按耳朵的長短排序。
A.師(點擊課件):“這么做不行!”蹦蹦跳跳的兔子豎著耳朵跑過來。
B.師:欸,兔子會說什么呢?(誰耳朵長誰吃)
C.師:那就是說得按什么順序來吃桃子?(長短順序)
D.師:按什么的長短順序,誰能完整的說一說?(按耳朵的長短順序吃)
E.師(點擊課件):對,應該按照耳朵長短的順序、誰的耳朵長誰先吃!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誰的耳朵最長吧?!翱矗€是我的耳朵最長吧!”小個子的兔子好不容易夠到長頸鹿的脖子,說道。
(4)按尾巴的長短排序。
師(點擊課件):“這樣也不對!”小猴子倒掛在樹上,大喊了一聲?!暗冒凑瘴舶烷L短的順序吃桃子,尾巴長的先吃!”猴子甩著自己的長尾巴說道:“當然最長的肯定是我,我先吃”
(評析:按高矮、大小、長短排序時,問題深入淺出的有效推進;比高矮,突出了“小動物和什么比?”,使幼兒掌握了高矮比較中參照對象的統一性;比大小,測重了讓幼兒目測比較,快速的比出了結果;比長短,設置了懸念,讓幼兒猜測兔子會提出什么要求??梢哉f,不同的提問角度,使幼兒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著活躍的思維。)
2.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1)討論比重方法。
A.師(點擊課件):“不行”,這時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的跺著腳說。
B.師:剛才,長頸鹿要求比個子的高矮,鱷魚要求比嘴巴的大小,兔子和猴子分別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長短。(出示大小、長短排序圖)
C.師: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會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誰最重)
D.師(點擊課件):對,這么大的桃子,就應該按體重的順序來,誰最沉誰先吃!犀牛大聲說道。
E.師:那體重得得怎么稱啊?用什么好辦法呢?(蹺蹺板)
F.師生討論:運用蹺蹺板稱重,一頭坐小動物,一頭放石頭。
師:你們平時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是怎么玩的?(一蹺一蹺的,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師:兩個人玩蹺蹺板時,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想一想,蹺得高的表示重還是輕呢?蹺得低呢?如果蹺蹺板是平的,又說明什么呢?(蹺得高表示輕;蹺得低表示重;蹺蹺板是平的,表示一樣重)師:那用蹺蹺板怎么稱出動物們的重量呢?(一邊坐小動物,一邊放上石頭)師:那怎么比出誰重、誰輕呢?(只要數一數石頭的數量就可以了)師:石頭多的就表示什么?石頭少的呢?(石頭表示重,石頭少表示輕)
L.師:真是一個好主意。瞧,小動物們找來了許多一樣大、一樣重的石頭,爭先恐后的坐到蹺蹺板上,忙著稱自己的體重。比高矮、大小、長短時,它們個個整齊的排好隊,比得清清楚楚??蛇@一次它們每人一個蹺蹺板,誰都沒法互相數一數。為了公平起見,等會兒,我們來幫它們數數有每人稱出了幾塊石頭的重量。數的時候,既不要漏數,也不要重復數,數完了就馬上把石頭的數量記在方格里。先數完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換,檢查一下,數得對嗎?記得對嗎?好,開始。
(評析:幫助幼兒回憶玩蹺蹺板的經驗,為幼兒的思維搭建了情景化、游戲化的平臺。)
(2)幼兒數石頭,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數石頭結果,教師記錄。
A.師:數好了嗎?看著記錄卡告訴我,哪幾個小動物稱出來的石頭數量少(毛毛蟲、兔子、猴子)
B.交流記錄毛毛蟲的稱重情況,認識小于號:
?、賻煟汉?,咱們先從蹺蹺板上石頭最少的開始記,誰的蹺蹺板上石頭最少?(毛毛蟲)有幾塊石頭?
②師:毛毛蟲和這1塊石頭比,誰蹺在上面,誰蹺在下面?這說明毛毛蟲和這一塊石頭相比,誰重誰輕?(毛毛蟲的重量比一塊石頭輕)
?、蹘煟何覀冓s快記錄下來,毛毛蟲連一塊石頭的重量都沒有,我們應該怎么記呢?
?、軒煟合胂肟矗覀儗W過一些什么符號。(引導幼兒回憶經驗:+、-、=)今天老師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個新的符號小于號——“〈”,(邊記邊讀)毛毛蟲的重量小于一塊石頭的重量。
C.交流記錄兔子的稱重情況:
?、賻煟和米邮菐讐K石頭的重量?(3塊)
②師:兔子和這3塊石頭比,誰蹺在上,誰蹺在下?(蹺蹺板是平的,兔子和3塊石頭一樣重)
?、蹘煟和米雍?塊石頭一樣重,表示相等,我們學過什么符號?
?、芤龑в變夯貞浗涷灒哼\用“=”記錄。
D.交流記錄猴子的稱重情況:
?、賻煟汉镒优c石頭的比較情況呢?(猴子蹺在下面,石頭蹺在上面,有4塊石頭。)
?、趲煟耗俏覀冇謶撛趺从浤?剛才我們認識了小于號,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認識一個新的符號,那就是——“〉”,(邊記邊讀)猴子的重量大于4塊石頭的重量)
E.師:剛才這三個小動物的蹺蹺板上石頭少,我們一眼就能數出石頭的數量,長頸鹿、鱷魚、犀牛的蹺蹺板上的石頭好多呀,你們一個個的告訴我,分別有幾塊石頭?
F.運用相同的方法分別記錄長頸鹿、鱷魚、犀牛的稱重結果。
(評析:引導幼兒運用合適的符號記錄操作結果,既是對動物與石頭比重的科學表示,又拓展了幼兒對“等號、小于號、大于號”實際運用的經驗,體現了幼兒數學知識的有效整合。)
(4)比出動物的輕重。
A.師:現在我們一比就知道誰最重了?誰排第二個?“本文來源:屈,老;師教案.網”第三重呢?第四重?第五重?最輕的是誰呀?
B.出示重量排序圖:
C.師(點擊課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這個桃子應該我先吃。犀牛朝著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過去……
3.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
(1)師(點擊課件):“不行”這個時候一點也不起眼兒的毛毛蟲大喊一聲。“為什么不管什么順序,都要從最大的開始!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我是第一;要論誰的嘴巴最小,我也是第一;耳朵最短的動物,我還是第一名;要說尾巴最短的,我又是第一名;還有,要是問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的不還是我嘛!從小的順序開始,第一名都是我!所以,這個桃子就應該是我先吃!”
(2)師(出示排序圖):咦,比誰最高,長頸鹿是第一名;比誰的嘴巴最大時,鱷魚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長、尾巴最長時,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誰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出示毛毛蟲排序圖)現在,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毛毛蟲是第一;比誰的嘴巴最小,毛毛蟲也是第一;比耳朵最短的動物,毛毛蟲還是第一名,要說尾巴最短的,毛毛蟲又是第一名;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不還是毛毛蟲嘛!
(評析:故事與提問的交互進行,看似話語相同,但實際是給幼兒思維的一個緩沖。)
(3)師:你們覺得毛毛蟲說得有道理嗎?(有、沒有)你說沒有道理,你說有道理,別急,我們一個個說說自己的道理。
(4)引導幼兒各自講述自己的道理。
A.師:你先說。為什么沒道理?
B.師:你來說,為什么有道理?(大的要讓小的)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fā)生?(排隊、坐座位、做操時)(評析:讓幼兒大膽講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兒在與伙伴的思維碰撞中,領悟高矮、大小、長短、輕重正逆排序的實際意義,在師幼、幼幼的拋接中,活動重點迎刃而解。)
三、品嘗桃子。
1.師(點擊課件):看來,毛毛蟲說的很有道理。它一邊說著,一邊“嗖”的一下鉆進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的品嘗著,邊吃邊說“朋友們一起來吃吧,桃子真好吃呀!”6只小動物,一起分享著又大又紅又香的桃子。
2.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
(評析:“大家一起品嘗桃子”是一個有趣的結尾,讓幼兒在感受分享的同時,又使“讓誰先吃好呢?”的線索貫穿始終。)[NextPage]
活動反思:
《讓誰先吃好呢》是一個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的繪本故事。將這個故事轉化為數學活動時,我反復思量,尋找著繪本與幼兒數學活動的結合點;大膽剪裁,調整著作品與幼兒經驗的契入面。品味活動,我有以下兩點感想:
1.活動過程生動有趣,自然流暢的蘊含著活動的目標。
仔細閱讀故事,我發(fā)現其中隱藏著兩條線索,第一條是“讓誰先吃好呢”,這就象一個謎,始終貫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第二條是動物們按某一特征進行高矮、大小、長短、輕重的排序,這正是本次活動的價值所在。在活動設計中,我把握住了這兩條主線,制訂了具有適宜性、指向性的活動目標,即以“讓誰先吃”的故事情景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比重經驗的不斷建構。整個活動過程生動有趣,兩條主線并駕齊驅、相互交織,若隱若現、相互貫通。在主題鮮明的情景化教學中,自然無痕的滲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稱重游戲、符號的實際運用?;顒幽繕嗽谶^程中自然展現、層層鋪展、一一達成。
2.提問設計恰到好處,推波助瀾的激活著幼兒的思維。
活動中的另一個亮點是,教師的提問有價值。教師有效地運用了設疑、插問、推問等方式,不斷的幫助幼兒遷移生活經驗、游戲經驗、知識經驗,激發(fā)著幼兒對于作品內容的好奇與探究,激活著幼兒多方面思維的訓練??梢哉f,有效的提問使整個活動體現現結構嚴謹、自然流暢的特點,有效的提問使幼兒的思維在“聚合”和“發(fā)散”間自然轉換,使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多元發(fā)展!
29、中班教案《讓誰先吃好呢》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與同伴合作,并嘗試記錄結果。
3、積極參與排序活動,體驗排序中的樂趣。
4、發(fā)展目測力、判斷力。
5、培養(yǎng)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活動重難點:
能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嘗試記錄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讓誰先吃好呢》。
2、動物圖片4套,字卡:重→輕、高→矮、大→小,
3、數字1-10的貼紙4套、記錄卡4張。
4、幼兒經驗準備:認識蹺蹺板,知道蹺得高表示輕;蹺得低表示重;蹺蹺板是平的,表示一樣重。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圖片,認識動物。
2、引導幼兒說出動物各自的特征。
3、出示桃子
師:咦,這是什么?這個桃子看上去怎么樣?聞上去又會是什么味道?
師:你們想吃嗎?動物們和我們一樣,看到這個大桃子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都想先吃到這個大桃子??墒牵撟屨l先吃呢?
二、按動物的特征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師:長頸鹿說:“我們按個子的高矮來排列,誰最高誰先吃?!?/p>
師:小朋友,你知道應該怎樣比高矮嗎?我們來看看動物們是怎樣比的。你覺得他們的方法對嗎?
(觀察圖片、通過比較,引導幼兒說出量高矮的方法,“要站在一樣高的地方,量的時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腳來量也不行”等。)
師:動物們整整齊齊地站好了,小朋友,你們看出來了嗎?讓我們從高到矮排序,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師:原來,比高矮是長頸鹿的個子最高。
2、按嘴巴大小排序。
師:長頸鹿正想吃桃子時,鱷魚長大嘴巴喊不行。他會提出比什么?
師:嘴巴的大小怎么比?看看動物們用了什么好辦法。
課件演示動物比嘴巴的大小。
請幼兒看圖根據動物嘴巴的大小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動物排隊。
3、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1)師:鱷魚正想吃桃子時,犀牛不服氣了,犀牛要求比什么?
師:那體重怎么稱啊?有什么好辦法呢?
師:我們來看看動物們是怎樣稱體重的。
引導幼兒理解蹺蹺板的原理。
師:于是,犀牛搬來許多石頭,有幾塊?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集體點數10)
師:看,其他動物也在用翹翹板稱體重呢,它們又有多重呢?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記錄表,請四個小朋友一組,一起數一數、記一記,最后根據石頭的數量,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給這些動物朋友排序。
(2)幼兒數石頭記錄,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序,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數石頭、排序的結果
(4)師:現在我們一比就知道誰最重了?(出示輕重排序圖)
集體看排序圖講述。
四、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播放毛毛蟲的話。
師(出示排序圖):你們覺得毛毛蟲說得有道理嗎?
2、師: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fā)生?
五、品嘗桃子
師:看來,毛毛蟲說得很有道理。聽了毛毛蟲的話,小動物們決定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美味的桃子?!鞍?,啊嗚,桃子真好吃呀!”
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
教學反思:
在“數學繪本”教學中,教師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旨在引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熱情。除了“數學繪本”本身的趣味性讓幼兒身臨其境外,教師的語言、教態(tài)也應和“數學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相匹配。在此,有一個小技巧,即在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處將問題拋給幼兒,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的成就感。例如在《讓誰先吃好呢》這一“數學繪本”的教學中,當長頸鹿說比身高時,我就拋出問題:怎樣才能量出身高呢?藉此,讓學生想出各種測量身高的方法。當猴子不同意比嘴巴大小時,教師拋出問題:你們猜,猴子會要求比什么?這個問題既讓學生思考猴子有哪些特征,又讓幼兒感受猴子的心理。
數學繪本通過有趣的童話情景,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繪本故事中,不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繪本的魅力,而且還為教師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更為孩子們開心、快樂地學習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數學活動因繪本更精彩。
30、中班數學教案《讓誰先吃好呢》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與同伴合作,并嘗試記錄結果。
3、積極參與排序活動,體驗排序中的樂趣。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5、培養(yǎng)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活動重難點:
能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嘗試記錄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讓誰先吃好呢》。
2、動物圖片4套,字卡:重→輕、高→矮、大→小,
3、數字1-10的貼紙4套、記錄卡4張。
4、幼兒經驗準備:認識蹺蹺板,知道蹺得高表示輕;蹺得低表示重;蹺蹺板是平的,表示一樣重。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圖片,認識動物。
2、引導幼兒說出動物各自的特征。
3、出示桃子
師:咦,這是什么?這個桃子看上去怎么樣?聞上去又會是什么味道?
師:你們想吃嗎?動物們和我們一樣,看到這個大桃子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都想先吃到這個大桃子??墒牵撟屨l先吃呢?
二、按動物的特征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師:長頸鹿說:“我們按個子的高矮來排列,誰最高誰先吃。”
師:小朋友,你知道應該怎樣比高矮嗎?我們來看看動物們是怎樣比的。你覺得他們的方法對嗎?
(觀察圖片、通過比較,引導幼兒說出量高矮的方法,“要站在一樣高的地方,量的時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腳來量也不行”等。)
師:動物們整整齊齊地站好了,小朋友,你們看出來了嗎?讓我們從高到矮排序,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師:原來,比高矮是長頸鹿的個子最高。
2、按嘴巴大小排序。
師:長頸鹿正想吃桃子時,鱷魚長大嘴巴喊不行。他會提出比什么?
師:嘴巴的大小怎么比?看看動物們用了什么好辦法。
課件演示動物比嘴巴的大小。
請幼兒看圖根據動物嘴巴的大小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動物排隊。
3、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1)師:鱷魚正想吃桃子時,犀牛不服氣了,犀牛要求比什么?
師:那體重怎么稱啊?有什么好辦法呢?
師:我們來看看動物們是怎樣稱體重的。
引導幼兒理解蹺蹺板的原理。
師:于是,犀牛搬來許多石頭,有幾塊?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集體點數10)
師:看,其他動物也在用翹翹板稱體重呢,它們又有多重呢?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記錄表,請四個小朋友一組,一起數一數、記一記,最后根據石頭的數量,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給這些動物朋友排序。
(2)幼兒數石頭記錄,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序,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數石頭、排序的結果
(4)師:現在我們一比就知道誰最重了?(出示輕重排序圖)
集體看排序圖講述。
三、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播放毛毛蟲的話。
師(出示排序圖):你們覺得毛毛蟲說得有道理嗎?
2、師: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fā)生?
四、品嘗桃子
師:看來,毛毛蟲說得很有道理。聽了毛毛蟲的話,小動物們決定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美味的桃子?!鞍瑁?,
桃子真好吃呀!”
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
教學反思:
在“數學繪本”教學中,教師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旨在引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熱情。除了“數學繪本”本身的趣味性讓幼兒身臨其境外,教師的語言、教態(tài)也應和“數學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相匹配。在此,有一個小技巧,即在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處將問題拋給幼兒,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的成就感。例如在《讓誰先吃好呢》這一“數學繪本”的教學中,當長頸鹿說比身高時,我就拋出問題:怎樣才能量出身高呢?藉此,讓學生想出各種測量身高的方法。當猴子不同意比嘴巴大小時,教師拋出問題:你們猜,猴子會要求比什么?這個問題既讓學生思考猴子有哪些特征,又讓幼兒感受猴子的心理。
數學繪本通過有趣的童話情景,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繪本故事中,不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繪本的魅力,而且還為教師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更為孩子們開心、快樂地學習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數學活動因繪本更精彩。
31、中班數學活動教案《讓誰先吃好呢》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與同伴合作,并嘗試記錄結果。
3、積極參與排序活動,體驗排序中的樂趣。
4、發(fā)展目測力、判斷力。
5、培養(yǎng)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活動重難點:
能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嘗試記錄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讓誰先吃好呢》。
2、動物圖片4套,字卡:重→輕、高→矮、大→小,
3、數字1-10的貼紙4套、記錄卡4張。
4、幼兒經驗準備:認識蹺蹺板,知道蹺得高表示輕;蹺得低表示重;蹺蹺板是平的,表示一樣重。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圖片,認識動物。
2、引導幼兒說出動物各自的特征。
3、出示桃子
師:咦,這是什么?這個桃子看上去怎么樣?聞上去又會是什么味道?
師:你們想吃嗎?動物們和我們一樣,看到這個大桃子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都想先吃到這個大桃子??墒牵撟屨l先吃呢?
二、按動物的特征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師:長頸鹿說:“我們按個子的高矮來排列,誰最高誰先吃。”
師:小朋友,你知道應該怎樣比高矮嗎?我們來看看動物們是怎樣比的。你覺得他們的方法對嗎?
(觀察圖片、通過比較,引導幼兒說出量高矮的方法,“要站在一樣高的地方,量的時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腳來量也不行”等。)
師:動物們整整齊齊地站好了,小朋友,你們看出來了嗎?讓我們從高到矮排序,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師:原來,比高矮是長頸鹿的個子最高。
2、按嘴巴大小排序。
師:長頸鹿正想吃桃子時,鱷魚長大嘴巴喊不行。他會提出比什么?
師:嘴巴的大小怎么比?看看動物們用了什么好辦法。
課件演示動物比嘴巴的大小。
請幼兒看圖根據動物嘴巴的大小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動物排隊。
3、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1)師:鱷魚正想吃桃子時,犀牛不服氣了,犀牛要求比什么?
師:那體重怎么稱啊?有什么好辦法呢?
師:我們來看看動物們是怎樣稱體重的。
引導幼兒理解蹺蹺板的原理。
師:于是,犀牛搬來許多石頭,有幾塊?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集體點數10)
師:看,其他動物也在用翹翹板稱體重呢,它們又有多重呢?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記錄表,請四個小朋友一組,一起數一數、記一記,最后根據石頭的數量,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給這些動物朋友排序。
(2)幼兒數石頭記錄,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序,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數石頭、排序的結果
(4)師:現在我們一比就知道誰最重了?(.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出示輕重排序圖)
集體看排序圖講述。
三、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播放毛毛蟲的話。
師(出示排序圖):你們覺得毛毛蟲說得有道理嗎?
2、師: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fā)生?
四、品嘗桃子
師:看來,毛毛蟲說得很有道理。聽了毛毛蟲的話,小動物們決定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美味的桃子?!鞍瑁?,桃子真好吃呀!”
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
教學反思:
在“數學繪本”教學中,教師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旨在引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熱情。除了“數學繪本”本身的趣味性讓幼兒身臨其境外,教師的語言、教態(tài)也應和“數學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相匹配。在此,有一個小技巧,即在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處將問題拋給幼兒,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的成就感。例如在《讓誰先吃好呢》這一“數學繪本”的教學中,當長頸鹿說比身高時,我就拋出問題:怎樣才能量出身高呢?藉此,讓學生想出各種測量身高的方法。當猴子不同意比嘴巴大小時,教師拋出問題:你們猜,猴子會要求比什么?這個問題既讓學生思考猴子有哪些特征,又讓幼兒感受猴子的心理。
數學繪本通過有趣的童話情景,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繪本故事中,不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繪本的魅力,而且還為教師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更為孩子們開心、快樂地學習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數學活動因繪本更精彩。
32、大班數學繪本《讓誰先吃好呢》教案反思
目標:
1.能按某一特征進行排序,知道按物體的不同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在按事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的基礎上,嘗試逆向排序。
2.在情境當中嘗試用等量替換的關系,比較動物的輕重,體驗數學繪本帶來的快樂。
3.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4.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一)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今天,我給大家?guī)砹艘恍﹦游锱笥?,你們看,它們都是誰?數一數一共有幾位朋友?
2.這些動物朋友都有一個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們的名字一塊兒說出來嗎?
(二)了解桃子的特征。
1.他們在路邊發(fā)現了一個好吃的東西,會是什么呢?
2.原來是一個愛心形狀的、有紅又黃的大桃子,看著就很好吃,饞得動物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墒?個動物1個桃子,讓誰先吃好呢?
二、結合故事,引導幼兒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一)按動物高矮、大小、長短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1)“按照個子高矮的順序吃怎么樣?”長頸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說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誰的個子最高了。
(2)用什么方法來量呢?看看動物們想的什么辦法?量的時候姚注意什么?
(3)量身高要站在同一條線上比,站站直,不能算上耳朵和尾巴。看,他們站好了,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4)誰會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一排?按照個子高矮的排法,最高的是長頸鹿,所以桃子得它先吃。
(二)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1.“不行,這么大的桃子,當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鱷魚張著一張大嘴發(fā)話了。于是,動物們都張大了自己的嘴巴,請你們看一看、比一比,按照嘴巴大小的順序,該怎么排呢?
2.鱷魚嘴巴最大,該它先吃,如他愿了!
三、引導幼兒按動物的輕重進行記錄和排序。
(一)討論比重方法
1.這下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的跺著腳,直說:“不行”。它會要求比什么呢?你們真的說到它心理去了,它就是要按體重的順序來排。
2.那體重該怎么稱啊?用什么好辦法呢?運用蹺蹺板稱重,一頭坐小動物,一頭放石頭。
3.想一想,蹺蹺板是平的代表什么意思?蹺得高的表示重還是輕呢?蹺得低呢?
(二)教師交待操作要求
為了公平起見,請我們小朋友來做裁判。先看好是哪位小動物在稱重,然后數一數蹺蹺板上石頭的數量用數字記錄在“石頭”下面的格子里,最后看看蹺蹺板是平的還是翹的,用相應的符號記錄在中間。
(三)幼兒記錄,教師觀察指導。
(四)交流操作結果,引導幼兒一同來看著記錄表進行體重的排序。
看來桃子該給最重的犀牛先吃哇。
四、引導幼兒思考逆轉排序。
1.毛毛蟲心想:“比誰最高,長頸鹿是第一名;比誰的嘴巴最大時,鱷魚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長、尾巴最長時,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誰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它該比什么得第一呢?
2.對呀,為什么不管什么順序,都要從最大的開始!毛毛蟲也想到了,我們可以反過來嘛,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毛毛蟲是第一;要論誰的嘴巴最小,毛毛蟲也是第一;耳朵最短、尾巴最短、體重最輕,這第一名不都是毛毛蟲嘛!大家一致認同了,于是毛毛蟲痛快地鉆進桃子里先吃了起來。
五、拓展延伸:排序在生活中的運用
1.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fā)生?
2.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動物們依據自身的特點都找到了第一名的地方,其實在你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第一名,請你們回去想想自己在什么方面是最厲害的?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是以綜合活動進行展示,活動中的主要內容偏向以數學,通過聆聽本活動,讓我發(fā)現繪本的不同形式的展現,繪本不一定是語言活動的專屬,主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細心觀察,便能發(fā)掘繪本中更多的價值。
33、大班數學活動教案《讓誰先吃好了》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在數石頭游戲中,比較動物的輕重并嘗試記錄結果。
3.積極參與排序活動,體驗排序的樂趣及感受毛毛蟲的智慧。
4.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yǎng)思維的逆反性。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按動物個子高矮、嘴巴大小、尾巴長短、體重的輕重進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2.難點:在數石頭游戲中,比出動物間的輕重關系,并嘗試記錄操作結果。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PPT課件;幼兒人手一份記錄輕重記錄卡、鉛筆、橡皮擦;動物排序圖片。
2.經驗準備:認識蹺蹺板,知道蹺蹺板是平的、翹高翹低表示的意思。
活動過程
一、借繪本故事,引入誰先吃桃子問題。
師:今天,我給大家請來了一些動物朋友,看,都有誰呢?一共有幾位?
師:咦,他們都在看什么呀?這個桃子長得怎么樣?
師:這樣一個愛心形狀的、又大又紅的桃子,看著就很好吃,饞得動物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可是6個動物1個桃子,讓誰先吃好了?
二、幼兒自由分組探討、操作動物朋友比什么及展示比試結果。
師:動物朋友們決定玩一個“比一比身體特征”游戲,誰排第一,誰就先吃這個桃子。小朋友們,你覺得他們會比什么,最后誰先吃桃子好了?
師:現在我們分三組,和你的伙伴們商量并操作他們比什么,怎么比,結果如何?
師:現在請每組展示探討、操作結果。
三、利用PPT,有感情講述繪本故事并學習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一)按動物高矮、嘴巴大小、尾巴長短排序。
(二)引導幼兒按動物的輕重進行記錄和排序。
1.討論比重方法。
師:這下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的跺著腳,直說:“不行”。它會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誰最重)你們真的說到它心理去了,它就是要按體重的順序來排。
師:那體重該怎么稱?有什么好辦法?動物朋友決定用蹺蹺板稱重,一頭坐小動物,一頭放石頭。
2.交流記錄方法,幼兒自由記錄動物輕重。
3.引導幼兒檢查記錄表進行動物體重的排序。
師:現在我們一起看看記錄表,給小動物們排排體重吧!看來桃子該給最重的犀牛先吃哇。
四、引導幼兒思考逆轉排序。
師:毛毛蟲不愿意了,為什么不管什么順序,都要從最大的開始!我們可以反過來嘛,論誰的個子最小,誰的嘴巴最小,誰的尾巴最短,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都是我!說著,毛毛蟲高興地鉆進桃子里先吃了起來。
師:毛毛蟲大喊:朋友們,我們一起來分享桃子吧。
五、拓展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動物們依據自身的特點都找到了第一名的地方,其實在你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第一名,請你們回去想想自己在什么方面是最厲害的?
活動總結
這是一個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的繪本故事。將這個故事轉化為數學活動時,我反復思量繪本與幼兒數學活動的結合點,大膽剪裁,調整著作品與幼兒經驗的契入面??偨Y過程,我有以下兩點感想:
1.活動過程生動有趣,自然流暢的蘊含著活動的目標。
2.提問設計恰到好處,推波助瀾的激活著幼兒的思維。
3.孩子們活動興趣高。
34、大班科學領域繪本活動教案《讓誰先吃好呢》
《讓誰先吃好呢》是教案網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在本次活動中,以“讓誰先吃好呢”的問題情境為切入口,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的遞進建構。意在發(fā)展幼兒感知事物之間邏輯關系的能力,幫助幼兒逐步進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終達到擺脫具體事物、在抽象層次上學習數學的目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樂于參與科學活動,從不同的角度積極觀察與思考問題,探究多種排序的方法,愿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2.讓幼兒在與課件、操作材料的互動中獲得數的概念和排序的感性經驗
3.讓幼兒在問題情境中運用比較的經驗,學習按動物的某一種特征進行排序,并嘗試運用正向、逆向思維解決問題。
重點難點
能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
活動準備
PPT課件,長頸鹿、犀牛、小猴、小兔、毛毛蟲等動物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幼兒在問題情境中,萌發(fā)參與活動的興趣
提問:草地上有一個大大的、紅紅的蘋果,森林里的哪些動物發(fā)現這個蘋果?一個蘋果分不過來,該怎么辦呢?
小結:犀牛、長頸鹿、小猴、小兔、毛毛蟲這么多的動物都發(fā)現了這個大蘋果,他們在森林里吵來吵去,都想第一個吃蘋果
二、觀察圖片,根據情境內容按動物身邊的不同特征的排序
1.動物比身高
(1)幼兒明確要求
問題:長頸鹿有什么比其他動物特別的地方,你們?yōu)槭裁从X得第一個吃呢?那誰是第二個吃呢?接下來又是誰?
(2)幼兒交流并驗證
問題:看看PPT,比一比,排對了嗎?
小結:我們按照高矮來排序,第一個是長頸鹿,第二個是犀牛,第三個是小猴,第四個是小兔,第五個是毛毛蟲。哎呀,長頸鹿又高又大,可以第一個吃蘋果了。
2.動物比輕重
(1)確定比較內容
A.感知情境
別高興的太早,這個時候,犀牛出來說話了。犀牛說:“不對不對,誰說長頸鹿可以第一個吃到,我也有比它強的地方,我要第一個吃蘋果?!?/p>
B.識別問題
提問:如果犀牛要第一個吃,它要和其他動物比什么?
小結:犀??陕斆髁?,原來,它是想比體重。誰最重,誰就可以第一個吃到大蘋果了。
(2)幼兒操作材料,比較動物的體重
A.教師引導,幼兒操作
問題:比一比黑板上的動物誰最重?別的動物又怎么排呢?
B.分享操作的結果并驗證
小結:按照體重,犀牛是第一個吃蘋果的,第二個是長頸鹿,第三個是小猴,第四個是小兔,第五個是毛毛蟲。
三、幫助毛毛蟲最先吃到蘋果,學習逆排序
感知情境:
就在這些動物吵架的時候,旁邊有個特別小的聲音說:“別吵了別吵了,其實不管你們比什么,我都可以第一個吃到大蘋果。
識別問題:
提問:毛毛有什么辦法可以,可以排在第一個吃到蘋果呢?
小結:毛毛蟲也特別的聰明。原來啊,要是按照從矮到高,從輕到重的順序排,毛毛蟲就都可以第一個吃到蘋果了。
四、任務延伸,活動結束
小朋友們都知道按從高到矮排序時,長頸鹿可以第一個吃到蘋果;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排,犀??梢缘谝粋€吃蘋果,要是按照從矮到高,從輕到重的順序排毛毛蟲就可以第一個吃大蘋果。請小朋友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排序,看看我們怎么樣能讓小猴和小兔第一個吃到大蘋果。
活動總結
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感興趣。”教師如果能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所教內容寓于其中,使幼兒所學的知識有情、有境,就能引起其極大的興趣。因此在此次教學中,把繪本故事“讓誰先吃好呢”轉化成一個有故事情節(jié)與情境的數學活動,以探究為主線,引發(fā)沖突,經過多方猜測、自主探索、積極驗證等環(huán)節(jié),使原本比較乏味的排序活動變得生動起來,通過有效的教學,使幼兒獲得感知數學的能力與經驗,從而促進幼兒良好數學思維品質的形成。
35、大班數學教案《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反思
大班上學期數學教案《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
【活動目標】
1、通過猜想、組合,理解圖形之間的關系。
2、大膽想象,嘗試運用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拼出各種圖案。
3、體驗圖形分、合的樂趣。
4、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交互式電子白板及課件。
2、電腦若干臺。
3、三角形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趣。
1、游戲“身體變變變”。教師說咒語,幼兒變成相應的物品。
2、師:有一位懶惰的魔法師,他想制作一種魔法藥,只要吃了這種魔法藥,不管什么愿望都能實現。
(二)教師講述故事,初步鞏固圖形的特征。
1、教師講述故事至“貓豎起爪子撲向阿姨?!碧釂枺耗悴聲l(fā)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幼兒根據圖畫,自由回答。
2、師:看看大狗是用什么變成的?“方方正正的磚”,那生活中還有哪些圖形是方方正正的?
小結:我們身邊的黑板、窗子、書、文具盒……都是由長方形組成的。
3、師:誰愿意試一試用正方形、和長方形拼成大狗。請個別幼兒在白板上操作。
(三)嘗試探索圖形之間的轉換。
1、繼續(xù)講述故事至“魔法師的城堡竟然飄在空中,怎么才能下去呢?這時阿姨摸到了口袋里的圓圓的餅干,她想變出一只會飛的大鳥”,可是,圓圓的餅干怎樣才能變成小鳥呢?
2、教師引導幼兒共同完成小鳥的拼圖。
3、幼兒探索:你能把三角形和正方形變一變嗎?
4、繼續(xù)講述故事至“咱們避開烏鴉群到湖對面去吧”,可是,她們怎么過河呢?
5、幼兒探索:用三角形拼成其他圖形。
(四)幼兒創(chuàng)意拼圖。
1、師:魔法師知道哈哈阿姨逃走了,變成了兇惡的大灰狼追了過來,阿姨又念了咒語“圓圈、三角形、方塊們,變成比大灰狼更厲害的動物吧。這次,阿姨會變出什么厲害的動物呢,我們也來試一試把。
2、幼兒兩人一組,在電腦上進行創(chuàng)意拼圖。
3、展示幼兒作品,互相評價。
活動延伸:
在數學區(qū)提供更多的幾何圖形卡片,供幼兒自由拼搭、分合。
附故事: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
從前有一個懶惰的魔法師,他非常非常的懶,所以他決定研究一種只要念了咒語就什么都能實現的魔法藥,可是他又懶得自己動手做。于是他念起了咒語“天靈靈,地靈靈,給我一個手藝好的廚師,耶!”說完,就出現了一個正在拷餅干的哈哈阿姨。魔法師命令哈哈阿姨制作魔法藥。哈哈阿姨做完魔法藥,魔法師就把阿姨的餅干全吃了,又香又脆真好吃。魔法師說:以后你就住在這兒給我拷餅干吧。阿姨聽了非常生氣,就把魔法藥全喝光了,魔法師一氣之下就把阿姨關了起來。
有一天趁魔法師睡覺的時候,阿姨偷偷地溜了出來。這時,在門口睡覺的貓突然睜開了眼睛,“喵”貓豎起爪子想撲向阿姨。“方方正正的磚頭啊,變成勇敢的大狗吧,耶!”就這樣,方方正正的磚頭飛過來變成勇敢的大狗把貓趕走了。阿姨這才明白,原來她吃了魔法藥,可以實現任何魔法。
但是打開門后阿姨驚呆了。魔法師的城堡竟然飄在空中!怎么才能下去呢?這時阿姨摸到了口袋里的圓圓的餅干。阿姨把圓圓的餅干拿出來,把其中的幾個掰成兩半。“圓圓的餅干,半圓的餅干啊,都聚在一起變成一只大鳥吧,耶!”念完咒語,餅干變得越來越大,真的變成了大鳥。
大鳥帶著阿姨經過一片三角形的樹林,來到了湖邊。阿姨對著三角形念了咒語,“長三角、寬三角、大三角、小三角,都聚在一起變成一個大帆船吧,耶!”剛念完咒語,這些三角形就開始移動,“砰”的一下變成了帥帥的大帆船,阿姨和伙伴們坐在帆船上,飄到了湖對岸。
這時,睡醒的魔法師追了出來,他變成了一只兇惡的大灰狼,阿姨看著這么多的圖形,這次她會變成什么才能逃脫魔法師呢?請小朋友們來幫幫忙吧。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讓我了解了孩子對數學都很薄弱,為了能夠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我準備在以后的數學活動中多加游戲,做到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的目的。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36、大班數學教案《分類》教學反思
分類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生活上的問題,通過該活動,使孩子在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幼兒可以學習按物體的某一個(或兩個)外部特征(顏色、形狀、大小)進行分類,按物體的特征進行多角度分類及按物體內在的包含關系進行層次分類。
活動目標
1.能從多個角度按物體特征進行分類。
2.積極探索,加強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提高觀察、分析、合作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重點難點
1.引導幼兒觀察,找出物體的某種特征,并進行多角度分類。
2.讓幼兒明白自己在選擇了一項分類特征時,要始終按同一標準進行。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分類娃娃
2、學具準備:分類娃娃人手1份;分類卡槽人手1分;紙帽、塑料玩具(形狀玩具、洪恩玩具、廚房玩具)、鈕扣若干,分別擺放在活動室的相應區(qū)域內。
活動過程
1、游戲導入
師幼問好,師:“今天老師要跟大家玩一個快快做的游戲,請大家聽指令,看誰做得快!”教師發(fā)出指令,如,早上是爸爸送來的蹲下,不是爸爸送來的的小朋友舉起雙手;穿涼鞋的小朋友蹲下,沒穿涼鞋的小朋友舉起雙手。幼兒聽指令快速做出相應動作。
小結:剛才老師和小朋友玩了“快快做”的游戲,所有的小朋友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分成兩組做了不同的動作,第一次按照早上是否爸爸送來的分了組,第二次按照是否穿涼鞋的分了組。
2、集體活動
(1)創(chuàng)設情境:十個娃娃來做客。
師:“今天,還有一些娃娃也要跟我們做游戲,數數看有幾個!(十個)他們各有特點,現在老師要求他們排成兩隊,把有相同特點的分在一起,誰能來幫助他們呢?”教師邀請舉手的小朋友上來操作,并說說理由。
小結:原來像XX小朋友這樣把有相同特征的娃娃分在一起的方法就是分類。
(2)請幼兒操作學具,說說自己的分類方法,是按照他們的什么特征分的,如衣服樣式、性別、動作等,鼓勵幼兒從多角度進行分類,發(fā)展幼兒的擴散性思維。
師:“請認真觀察,這十個娃娃還有沒有其他相同的特點呢?你們有沒有跟他不一樣的分法呢?現在老師為大家都準備了十個娃娃,請你們也來分一分。”“請誰上來說說自己的分法呢?”
小結:哇!原來我們可以找到娃娃這么多相同的特征,大家的觀察力很不錯哦!像你們這樣,通過觀察從多個角度找出物品的特征進行分類就是多角度分類。其實多角度分類在生活中應用得很多的。
4、分組活動
師:“咦!老師發(fā)現區(qū)域里小朋友玩過的玩具、紐扣和折的帽子都亂了,你們可以用多角度分類把它們整理好嗎?現在老師請大家找分成4組,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幫它們進行多角度分類,請你們商量要選擇分的物品?!?/p>
第一組:分紙帽。將紙帽按顏色、大小、形狀分類。
第二組:分塑料玩具。將玩具按顏色、形狀進行分類。
第三組:分扣子。按扣子大小、形狀、顏色、孔的數量分類。
第四組:分廚房玩具。按顏色、用途分類。
教師在每組邀請一位小朋友說說他的分類方法。
5、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分類,我們今天學習的多角度分類還能幫我們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例如我們整理圖書、房間、衣服等等時都能運用到,分類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條理,環(huán)境更整潔!我們今天的活動要結束了,請小朋友幫助老師把學具收拾好?!?/p>
活動反思
教學活動還可以延伸:
1、利用日?;顒又械呐抨犛螒颍毩暥嘟嵌确诸?。
2、對于能力強的幼兒可以讓其用簡單的標記,記錄每一次分類的方法。
37、大班數學教案《小狗的明信片》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多種梯形,鞏固對梯形基本特征的認識。
2、嘗試用正方形紙折或剪出梯形。
3、愿意在嘗試操作活動中動手動腦。
4、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引發(fā)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幼兒已認識等腰梯形、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等腰梯形、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若干
幼兒用書、正方形紙、剪刀
活動過程
1、找出梯形的明信片。
(1)小狗給好朋友小貓寄了一張明信片、這真是一張?zhí)貏e的明信片,看看它是什么樣子的。
(2)教師出示等腰梯形的明信片,引導幼兒觀察并講述它象梯子,是張?zhí)菪蔚拿餍牌?/p>
(3)小動物們都覺得小狗的梯形明信片真有趣,它們也都想要一張?zhí)菪蔚拿餍牌???纯葱」愤@兒還有梯形的明信片嗎?
(4)教師出示多種形狀的明信片,請幼兒觀察并找出梯形。
2、幼兒操作活動。
(1)給梯形涂色。
(2)記錄圖形數量。
(3)變梯形。
3、活動評價。
我在導入時提供的形狀一種是幼兒認識的圖形,一種是幼兒不認識的圖形,如平行四邊形,幫助幼兒辨別什么是梯形。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認識梯形,難點是探索不同形狀的紙變出梯形的各種方法。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梯形請幼兒觀察、比較。幫助幼兒辨別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有兩條平平的邊,還有兩條斜斜的邊。
動手操作,讓孩子在操作中獲取新知。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兩個動手操作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變梯形”,我準備了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請幼兒想辦法把這些形狀的紙變成梯形的紙,一開始,很多幼兒都不太會,我提醒幼兒可以把它先折一折,讓它變成梯形后再沿著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幼兒通過折一折、剪一剪,把這些圖形都變成了梯形,本來這里還要請幼兒把變梯形的方法記錄下來,但這里時間太長了,所以我臨時改變了計劃,請幼兒變好后說說自己是怎樣變的就可以了。
第二個操作活動是“給梯形涂色”,我準備了有各種圖形拼成的人、房子、馬,請幼兒找一找梯形在哪里,找到后給梯形涂上顏色。這一活動,讓幼兒對梯形有了更深的印象。第二個活動中幼兒的成功率明顯的提高。以上兩個活動讓幼兒很好地感受了知識形成的各個過程,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等學習行為更加主動,有效。
- 培養(yǎng)孩子學會統計方法的教案
- 激發(fā)幼兒探究精神的教學方案
- 讓孩子探索有規(guī)律地排序的數學教案
- 學習判斷10以內數量多少的教案
- 數學活動教案以客體為中心區(qū)分左右
- 培養(yǎng)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教案
- 幼教大班數學教案學習2到9的相鄰數
- 教幼兒區(qū)別10以內單雙數的教案
- 教孩子學習數字9的教學方案
- 關于時鐘的大班數學教案 我會看時鐘
- 大班數學教案《小貓釣魚》反思
- 大班數學教案《溫度計》反思
- 大班數學教案《雙雙對對》反思
- 大班數學教案《6的組成》反思
- 孩子是怎樣學習的?
- 淺談角色游戲的組織
- 圓柱的體積
- 大班語言教案反思《月亮船》
-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鐘表》反思
- 大班科學教案《聲音魔箱》反思
- 護膚品朋友圈文案33句
- 寓意好的廣告公司名字廣告,廣告公司起名大全最新461個